阿里收购uc(阿里收购uc花了多少钱)

生活百科 2年前 阅读:109 评论:0

阿里并购与融合的干货(何小鹏的混大演讲)

■按

  以下文章来自小鹏汽车创始人,UC浏览器创始人何小鹏在混沌大学的部分演讲内容:

  一  阿里并购UC

在2014年6月的时候,阿里巴巴跟UC融合,当时我记得阿里巴巴大概有差不多接近4万人,3万多人,当时UC当时有接近4000人,这样一个规模。阿里巴巴主要是在杭州,UC主要在广州+北京。这是当时的一个非常大的并购。

我觉得在阿里的并购中,我认为是一个非常开心的并购,我也学到了特别多的事情。首先来尝试总结一下,我觉得当时阿里跟UC的融合,对于创始人融合做得非常好,无论是永福还是我。第二个我们对战略上的融合也非常好。我当时在这个里面看到了非常多战略上的变化,我觉得我跟大家分享一下我在融合之后学到的很多很不一样的东西。

1) 感悟_1 :  年度战略会议

我在阿里里面之后我记得第一个印象很深刻的感觉,就是原来一家公司对于战略的思考是有很多很多跟我不同的。在过去基本上UC做了四次的战略转型,每一次都是被迫的:每一次比如说第一次我们做传统软件行业,我们走到移动互联网。第二次我们做了Java,我们走向塞班。第三次安卓跟iPhone,我们从塞班走向安卓和iPhone。第四次我们发现一个工具的矩阵不够,我们要进入全工具矩阵,一个国家不够,我们要从中国走向全球化。再往后我们看到的一个情况就是从入口的流量来看,一定要到内容端,内容如何跟入口进行捆绑,这都是在我们体系里面看到的问题,并且做了转换。

但是阿里巴巴蛮不同的,在这个融合里面我看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就是我想分享一下这个融合里面得到的和学到的一些东西,我相信大家也会看到,就是整个阿里巴巴的战略从我当时听说过的,在过去起码做过15次主动战略调整。所以他们每一年都有一次务虚的会议,最少有一次,我想给大家反思一个现象,我们每一年的会特别是年底的会议,全部在干一件事情,总结去年、展望明年、考虑团队、考虑预算、考虑业务的分解、考虑明年的业务规划,有多少人会想我们的企业将来会被什么样的取代?我们的业务将来还能做多少年?我们现在的优势能不能成为将来的壁垒?为什么有一家公司能够从另外一条线把我们击败?我们是不是要换一个地方去想这些问题?我觉得在阿里里面,我在当时的融合里面,我当时有一个非常强烈的感知,就是在一家公司里面一定要有换一个角度,每一年都有一个时间去考虑战略的问题,而不是考虑战役和战术的问题,这是我记得当时非常强烈的印象。

2) 感悟_2:创始人信任

在阿里跟UC的融合,我当时的印象第二个就是基本上阿里在最开始不怎么管UC,这个是融合体系里面如果在信任创始人领域里面最最最重视的一点。

我记得当时老马才来了UC一次,当年的阿里巴巴的CEO陆兆禧也来了UC一次,那是合并的那一天,再以后再也没有来过。我们当时有点迷惑,我们认为是不重视我们吗?后来马老师跟逍遥子都跟我说过同样一段话,他说因为我信任你,所以我们不去你们那里,因为我信任你们,所以我不关注你们具体大的战略是怎么制定的,我只关注中间的大的milestone是什么样的。

这个领域里面我回想一句话就是如果两家公司的融合,两种不同业务的融合,大家一定要有这样一个思考,你可能在这个领域你是大学生,就像我们现在制造领域一样,我们现在互联网一进去说你这个车怎么造成这样?因为你不懂车,你在车领域是一个小学生,而你在你原来的领域是大学生,作为一个大学生在另外一个领域是小学生,如果你尝试去管理他,尝试去给他制定战略,这个是非常可笑的。所以当时阿里跟UC的融合在这个领域里面的一个故事是什么?因为信任所以放权,因为信任所以两边的创始人之间有一个非常强的交心,我觉得这一点是让我感觉非常强烈的。

3)感悟_3:产品的商业体验

第三个让我印象很深刻的是,当时做融合以后,阿里巴巴有一个总裁班,是由陆兆禧去组织的,这个总裁班每个月开一次,大概有20多个总裁,整个阿里巴巴集团的会去开会,每一个开会的人都会讲很多的故事,都是一起来讨论其中的某一个topic。当时在这个总裁班上,我又能够感觉出来,就是他让我有两点很强烈的感受:

第一个我们原来在互联网做产品的时候,开会经常讲什么?讲产品、讲体验、讲执行、讲竞争,但是在阿里巴巴集团的总裁班里面,对于竞争、对于产品的体验讲的重要度和力度远远比我们做一个互联网产品公司要少得多,他们更考虑的是,我为什么能够引领这个市场,更考虑的是我如何在商业跟体验上达到平衡?这点是非常多的创业公司的老大最开始从互联网体系做出来,不会去想的事情,包括我当时。

我记得我回去会反思,我说为什么有些公司能够收入有这么高,而且能把体验做得这么好?为什么有些公司天天讲用户互联网体验,他最后就是没有把钱赚回来,没有赚回来有两个原因,第一个你的整个产品的设计会不会考虑商业化的设计,第二个你的效率足不足够高。而我在当时的考虑更多的是考虑产品的用户体验,不考虑产品的商业体验。这个让我印象极其深刻的是,就是说后来我们大概花了两年多的时间,我们从当时的一年20多亿的收入做到现在差不多100亿的收入,就是我当时感觉完完全全看到另外一家公司,他们的做法不同,他们的sense不同,我们的一个很大的变化。

我主要想一个非常强烈的感知就是说,在整个的融合里面,阿里巴巴的创始人非常重视UC的创始人,在整个的战略的整合里面,阿里巴巴认为他是在移动互联网的小学生,所以我相信你,你自己来走。在整个的组织体系上,并没有做到组织上的变化,所以这个的融合是非常之重要的。

二  阿里收购高德

再讲一讲阿里巴巴高德的融合。这一条我专门去问了一下永福,高德地图在UC融合了以后,由阿里巴巴全资并购,高德地图当时在地图的软件上面是做到了第二,实际上并不是第一,当时的第一是百度地图。所以当时永福跟UC的团队过去,跟整个高德来进行融合,高德也是4000人的规模。这个融合里面我们来看到一些很有趣的。第一个很多公司的融合和很多业务的融合大家要注意,实际上是两种融合,第一种是自己业务的转型升级,第二个组织的融合。比如说当时高德正在考虑到底是从软件到互联网,从O2O做不做到加上O2O加地图,还是纯地图,是他本身业务的转型,他是一个非常大的,包括从车机到手机。

第二个就是组织上的融合。很多融合都只考虑了其中一点,所以这两点融合加在一起是非常困难的,就像当年Google把摩托并购了,从他们这个角度来看,我们认为业务的转型期加上组织的转型期,一起来放进来融合的难度是非常高的。

1) 感悟_1:创始人之间的信任与换位思考

我觉得当时永福做了很多的事情,我觉得有几点可以分享一下,就是说这么大的一家公司的融合:首先创始人跟创始人之间要有换位思考,以及创始人和创始人之间要有互相信任。这里面有三个创始人,第一个是永福是UC跟我是创始人,第二个陈崇武、陈总是高德的创始人,第三个陆兆禧和老马是阿里巴巴的创始人,这是三块的创始人之间如果没有换位的思考,没有互相的交心是根本做不动的。

2)感悟_2:战略和组织的取舍

第二个的点意思就是说在刚开始一定要做战略的取舍和组织的取舍,就是说你去做减法一定会有伤害。当时我们把O2O给干掉了,我们把O2O的组织全部干掉了,有很多时候的融合要注意一点,就是说有人流失,有人提出反对意见,并不代表是坏事,可能还是好事情,因为他一定要有阵痛,这个阵痛要足够坚决,但是这个正统不要把规模放得太大。

3)感悟_3:通过战役磨合、发现、融合

我觉得第三个很重要的是,一定要做一场战役,通过这个战役去磨合一些人,去发现一些人,最后来做一些人的提升和一些人的淘汰。第四个根据这个战役之后,我认为要去做到老人跟新人的融合,要去做到老业务跟新业务的交替的融合。我觉得高德在过去这个时间领域里面,在这个融合我认为是走得非常之棒的,大概做了两年的时间,当时从明确的已经在百度地图大概只有不到1/2,只有1/3左右的日活能够超过百度,我觉得到今天在这样一个互相竞争的状态下,我觉得是一个非常不容易的事情。

三  优酷并购土豆

优酷跟土豆,后面的几个融合我觉得我想整个的速度要加快,我去问了Victor Koo,我去问了王微,优酷土豆的融合是他们做的一个事情。当时优酷跟土豆期望是什么?收入提高、成本下降、竞争壁垒提高,后来Victor Koo跟我说,实际上这三点有几点是并没有做到的,只是说在部分的做到。

我觉得换一个角度,以我今天来评估,如果有两家公司的业务是相近的融合,我认为一定要注意一点,就像大家以后有两个团队之间的融合也是一样的,就是说基本上要是整合而治而不是划江而治,这个是非常困难的。我觉得在过去领域里面,同事做两个品牌都在这个业务里面发展,这并不是一个特别好的模式。所以宁愿是有一边能够快速离开,把业务快速进行整合,把效率快速提高,这个成功的概率大大提高。所以我觉得优酷跟土豆的融合从我自己过来,因为当时我们去考虑不同融合的时候,我们参考过这个案例。我现在觉得优酷+土豆融合的效率太慢了,而且应该是一边的人去从我的角度上来看,应该要尽快的离开,可能对大家都是好的事情。当时因为流转的时间太长了,出现了特别多的问题。

1)感悟:同业务同规模并购,一边创始人应该迅速离开

所以在这里面我想做一个分类,就是说如果在同业融合里面,如果有一个A业务,大家自己想想,你找了一个兄弟公司说,你干的业务也不错,跟我一样,如果你想把他完全融合进来,我觉得最好的方式,你如果两个创始人是互相认同的,那是一回事,但是如果两个创始人是互相不足够认同的,就应该主创始人尽快把另外一边创始人用一种方式把它剥离开来。比如说我觉得58同赶集,劲波就很聪明,投资浩涌,让他出去做别的事情。就比如说当我离开阿里重新创业的时候,逍遥子也对我给赞成票,他们也会来用很多的方式把我投出来,支持我的下一步。所以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聪明的方法。

如果你想把他强行留在一起,强行把团队组合,把所有的高管留下来,这个难度是非常非常大的。

在这里我想总结一下,整个互联网×互联网公司的融合,我觉得最核心的三句话: 一颗心、一张图、一场仗。

1) 一颗心

首先来说,我认为如果创始人可以融合,这是一种打法。如果创始人不能融合,这是另外一种打法。

我基本上认为,我现在碰到了几种情况都有,我们当时去并购很多小型公司的时候,我认为实际上最后创始人都是可以融合的,你一定要有换位思考,你一定会考虑从他的维度的想法,你一定要帮他考虑职业发展的路径,这样的一种情况,就是说一家规模有很大差异的公司,是能够容忍原来的创始人在这个里面融合的。但是在规模接近的公司或者比较接近的公司,这两点是比较困难的。

所以创始人能不能融合、创始团队能不能融合?是在一开始我认为主要思考的点。

2) 一张图

第二个点就是整个我想说的一张图能不能做到?一张图就是你们的战略是不是类似的,你们根据这个战略分解的组织是不是类似的?你们在这个战略和组织里面的文化是不是可以一致的?

因为实际上在这个文化一致上是非常痛苦的。比如说我记得我当时在阿里巴巴去参加年会的时候我的感受曾经有一段时间很不好,我觉得是创始人的焦虑跟失落。当时我在参加阿里巴巴年会的时候有一个感觉,就是因为这个感觉刚刚开始融合的时候,就是我感觉我还是UC的,我不是阿里巴巴的。在刚刚开始整个年会里面讲的都是阿里巴巴A、阿里巴巴B、阿里巴巴C、阿里巴巴D,他基本上跟你没有关系的。当时这种感觉的失落跟焦虑是特别明显的。

这种实际上是文化体系的问题,就是说在融合之后很多很多的人在今天、在刚刚融合的第一年里面。比如说当时UC在开会的时候说我们UC怎么样,都很少有人提我们阿里怎么怎么样,我们阿里怎么怎么样,代表着一种是不是有主人翁的思维。

所以在战略、在组织、在文化这个领域里面核心的是大家是不是有一个共同认准的一张大图,按照这个大图去分解你的组织体系,按照这个新的大图、新的组织体系里面去,你的文化体系跟原来的文化体系是一个什么样的合并的过程。

我觉得UC在这个领域里面文化体系跟原来的文化体系是一个什么样的合并过程,我觉得UC这个领域里面做得非常开心的事情就是我们跟阿里巴巴原来的体系非常非常接近,但是我们在转向,比如说整个的阿里巴巴跟优酷土豆,阿里巴巴跟高德的融合的时候,我感觉两家公司的文化体系实际上不太一致。所以这就是味道,如果将来我们在座的有同学们有考虑融合的时候,创始人之外你要去分析两家公司的文化体系味道是不是一样的?

比如说我们过去的文化体系是追求效率,如果你去找到一家公司去融合他,他的文化体系是追求质量,这是两种完全不一样的文化,有效率的质量跟有质量的效率就是两种思维模式,这两种思维模式有可能是你的头部已经觉得OK了,你的腰部跟你的屁股这两个力量的融合需要好多年的时间,因为都觉得你讲的是错的,会有大量的摩擦。在这个文化体系里面,如果融合得好,如果是一个比较接近的情况下,会导致融合的大量比较顺畅的过程,如果文化体系不一样,你会发现你会花很长的时间去学习对方,所以在稍候我想在讲互联网跟制造业融合里面,我会特别来讲这一条线。

3) 一场仗

如果是这两个融合以后一定要考虑一场仗,一定要做一个战役。真正的整个的融合的体系,如果没有一个战役去打,没有大家通过战役里面看到人的好跟不好,如果没有一个战役去磨合我们的工作方法、我们的术语、我们的工作流程,如果没有一个战役让大家更有信心,基本上这个融合是很难成功的。所以基本上我相信这些不同的大型公司,在这个融合领域里面我觉得都是一颗心、一张图和一场仗。

最后我想在互联网中大型公司的融合,我特别想说明的一点就是说实际上融合的难度会远远超过你去最开始认为的难度,就是一般来说我们认为要一年的你可能要花三年,两年的你可能要花三到四年的融合,才会产生一个效果,整个融合的过程实际上远远超出我们的想像。

何小鹏老师的完整笔记就在混沌大学APP。

扎根12年,UC为什么会退出印度这么大的市场?

7月16日晚10点多,Ella发了一条朋友圈,写道:“古尔冈那只UC小松鼠,将是我心中永远的印记”,配图是一张有着阿里巴巴和UC Logo的背景墙照片。

古尔冈是德里卫星城,也是UC印度总部所在地。

此前,多家印度媒体报道,UC应政府封禁命令,决定关闭印度办公室,停止运营。志象网从多个信息源确认了这一消息。

2009年,UC就已进入印度市场,成为中国出海兵团的排头兵。即便在猎豹移动等中国公司撤离印度时,UC依然坚守在印度。而作为阿里巴巴出海的核心产品,也一度被寄予厚望。

而在遭遇地缘政治的冲击波之后,UC不得不“惜别”印度。此举也反应阿里巴巴集团对印度的心态。最近两年,阿里巴巴除了跟投原有项目,几乎不再投资新项目。如今,只有阿里云仍留守印度市场。

一位UC印度员工告诉媒体,15日早晨收到了经理的电话会议,称将关闭印度业务。该员工称,经理在电话表示,“未来的不确定性、和政府谈判后仍没有进展和解决方式,以及业务的损失”,是UC停止印度运营的原因。

据印度媒体《今日印度》报道,古尔冈办公室有100多名UC员工,其中约有50人属于UC News团队。15日,UC告知印度员工将开始裁员。

据人力资源信息公司HRKatha报道,UC Web受影响的员工约有315人,约占总员工数的90%,属于协理、经理以及初级职位,他们在视频会议上被口头通知裁员。

志象网尝试联系多位UC员工,均被告知,阿里有严格的对外发言制度,谢绝了采访请求。

UC发言人回应《今日印度》称,应印度政府封禁59款App的要求,UC已在印度暂停运营。该媒体称,UC浏览器印度员工的签约主体是两家公司,一家是阿里巴巴集团,另一家是塔塔咨询服务公司。与阿里巴巴集团签约的员工被口头终止合同,与塔塔咨询服务公司签约的员工则将在面试评估后调往其他项目。

上述接到经理电话的印度员工称,并不惊讶UC要关闭印度办公室,因为自印度政府禁止UC产品以来,就有传言称UC Web将关闭印度业务。对于中国员工的去向,知情人士透露, 大部分会内部转岗。

2020年6月2日,晚点LatePost得到消息,称阿里已经砍掉海外业务UC News,原团队成员并入阿里 健康 。同时,针对印度市场的短视频产品VMate将缩减员工、收紧资金投入。砍掉UC News和缩减团队的原因,都在于用户和营收数据表现不佳。

一位UC前员工表示,疫情封锁时,她就感觉不太乐观,于是选择离职。此后不久,中印边境冲突爆发,印度的“抵制中国”呼声越发高涨。印度政府封禁59款中国App之后,UC浏览器和VMate都已无法使用,这可能是压垮UC在印业务的最后一根稻草。

UC系产品,曾被阿里大文娱寄予厚望。也一度是阿里巴巴集团全球化的标兵。

2014年,阿里巴巴将全球化定为公司的基本战略,并在这一年全资收购UC,估值50亿美元,是当时互联网 历史 上最大的并购事件。

UC早在2011年就设立了第一家海外事业部,办公地点位于印度的 科技 卫星城古尔冈。到2013年,UC宣布海外用户突破1亿——印度的用户量排第一。

UC在印度的本地化曾经是集团对外宣传的主要立脚点,UC Web旗下的UC浏览器和UC News在印度都很受欢迎。

UC浏览器在全球拥有超过4.3亿活跃用户,其中1.3亿在印度,是印度第二大移动浏览器。据调研公司StatCounter数据,截至2020年6月,UC浏览器在印度的市场份额为10.19%,仅次于谷歌Chrome浏览器。

自2009年起,UC浏览器就开始进入印度,凭借软件下载包小、下载和浏览速度快、能适应较差的网络环境和更省流量的优势迅速被印度用户接纳。

2013年12月,UC又推出了海外安卓应用商店9Apps,鼓励用户在9Apps下载应用程序和 游戏 。

2016年6月,UC开始从工具型平台向内容型平台转型,在印度推出新闻聚合类应用UC News,上线9个月后,UC News的月活用户就突破了8000万。

UC News的顺利让UC对内容转型的战略更有信心。2017年9月,UC在内部孵化出短视频平台VMate,专注发掘印度二三四线下沉市场的小镇青年,号称“印度版快手”。两年后,VMate拥有近5000万月活用户。

在内容上发展得不错,UC又开始盯上了电商,2019年9月,UC浏览器全球业务副总裁杨怀渊表示,公司将与 Flipkart 和 Paytm 商城等印度本土电子商务公司合作,共同开发电商推荐引擎,并计划在年内正式推出。

但根据晚点LatePost引用的行业人士的说法,UC浏览器的用户活跃度也在下降,“人陆陆续续都撤了,可以理解为只剩维护工作”,他表示,“UC已经成为下行业务,海外亏损巨大。在这次公开调整之前,UC这两年一直在砍成本、砍团队。”

从四人团队到百人规模,遗憾告别UC

Ella最初加入UC时曾负责行政、品牌和招聘,见证了UC印度事业部,从4个人的小团队,到百人规模的完善架构。

Ella告诉志象网,“当时的UC只有三个印度员工,还有背了个背包、只身一人就来古尔冈的段威”。段威是当时的UC海外事业部副总监。2010到2013年间,在他的带领下,海外事业部在几乎没有市场预算的情况下,帮助UC产品在海外实现近亿的月活。

2011年,UC在印度设立实体公司UC Web,建立第一个海外事业部。2012年正式落地建立办公室后,UC还在印度举办了一场品牌发布会。

因为自身发展考量,Ella在一年之后离开UC,加入另一家互联网公司,但业务依然在印度。2019年时,她开始在印度创立公司,做风控系统SaaS业务。直到最近,都还和在UC印度工作的朋友有联系。

UC的离场让她感慨,但作为在印度成长起来的互联网人,她还是保持着对这个市场的乐观。

另一位在出海印度的创业者,也同Ella看法相似。她对UC的退出不无遗憾,但仍然相信,“总有一扇窗还可以看到阳光”。

本文首发志象网 作者:陈燕妮 付饶

uc浏览器是中国的吗?

UC浏览器是阿里巴巴移动事业部旗下核心产品。是我们国家的,它的总部位于广州

300亿把UC卖给阿里巴巴,投身造车,何小鹏的故事有多精彩?

前段时间小鹏 汽车 因为名字被很多人吐槽,甚至还因此登上了热搜。名字起成什么样到不重要,重要的是企业的实力。小鹏 汽车 可以说是何小鹏的一个梦,这些年为了追逐梦想,何小鹏付出了很多努力。比起那些荣誉光环,他身上的那些传奇故事更值得我们了解。

何小鹏出身比较普通,父母都是打工人,家庭条件也不富裕,所以吃过很多苦,不过他从小就非常努力,成绩也是相当不错。初中的时候,何小鹏在班里排名就很靠前,后来顺利考入了国内的百强中学。进入到高中之后,他依旧是班里的尖子生,后来顺利考入了华南理工大学。迈入一流高校之后,何小鹏的前程也注定了是一片光明。

虽然考了不错的大学,但是何小鹏依旧没有懈怠,大学期间学习照样很努力。因为家庭条件不是特别好,再加上他比较懂事,所以经常出去找兼职赚钱。那段时间他基本上什么工作都干,只要能赚钱,再累他都能接受。有时候他一天能干好几份兼职,就算再累也不会忘了学习。那四年的时光,图书馆和兼职基本上占据了他所有的课余时间。

普通人家的孩子努力读书上学,就是为了有一天靠自己的能力赚钱找一份安稳的工作,给父母更好的生活。终于四年结束了,何小鹏可以找一份工作赚钱了。1999年的毕业季,他站到了人生的十字路口,面临着众多选择。当时很多毕业生都挤破头想要进国企,即便是现在情况也一样,很多人都想拿到这个铁饭碗。那个时候何小鹏也完全有机会进入到国企,可是他并没有这么选,最后去了一家私企,这家企业就是亚信集团。不少人都不理解他的选择,但是现在看来这个选择就是最正确的。

别人找工作是为了安稳赚钱,何小鹏就不一样,他的格局是一般人比不了的。进入到亚信之后,他无时无刻不在学习,从开发、运营到客服,每一个步骤、每一个环节他都没有落下。短短两年的时间,他就已经把公司所有岗位上能学的东西全都学了一遍。别人是来给老板打工的,他倒像是带薪进修的。不过也正是因为这样,才让他成为了公司的得力干将,为日后的路做好了铺垫。

2000年对于何小鹏来说是尤为关键的一年,因为这一年亚信在纳斯达克上市了。何小鹏当时只是亚信的一个员工,公司上市跟他有多大关系呢?这之间的关系可大了,身为公司得力干将,何小鹏深受器重,公司上市的时候,他拿到了1500股的原始股,市值大概3万

美元,这对于一个刚刚大学毕业两年多的年轻人来说已经是比大数目了,更何况还是在2000年。

后来随着公司的不断发展,何小鹏也得到了提拔,工资也越来越高,看得出来亚信非常重视这个人才。换做是其他人的话,能够得到这样的待遇那肯定愿意一直干下去。但是何小鹏干着干着竟然觉得这太安稳了,跟他想象的职业生涯有很大的差距。思来想去,最后他又做出了一个惊人的举动:辞职创业。

辞职之后他并没有单干,而是找到了校友梁捷,两个人一拍即合,创下了UC优视。靠着两个人的智慧与才华,很快UC优视就推出了新产品UC mail和UC web。虽然这两个产品都很强大,但无论产品好坏,让用户接受才是最关键的,而这也成为了他们继续走下去的一道坎。

2004年,国内互联网还没有全面普及,能够买得起电脑的家庭屈指可数,智能手机就更不用说了,那个时候还是满大街的按键机,大家交流更喜欢短信,对于所谓的mail很多人都还不能接受。在时代背景的限制之下,何小鹏推出的两款产品受到了限制。

看着眼前的困境,何小鹏陷入了沉思,他不知道自己该不该接着往下走,也不知道下一步要迈向哪里。就在这个时候,他的一位贵人出现了,这个贵人就是丁磊。巧的是当时丁磊也在做邮箱,虽然两个人是竞争对手,但是在试了何小鹏的UC mail之后,丁磊仿佛看见了无限的未来。当时就决定要投资,于是很阔气地拿出了80万给何小鹏。

80万能否解救UC何小鹏也不知道,但是他迷茫的心却因为这80万突然找到了路,丁磊给了他坚持下去的希望。两年之后,何小鹏用成绩证明丁磊没有看错人,那年UC浏览器大火,用户量一路飙升。短短一年的时间,UC浏览器的用户已经突破了百万大关。

但一时的成功算不了什么,因为路的尽头还是路。UC浏览器火了之后,业内也出现了更多的竞争品牌。俗话说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要想在这股浏览器的浪潮当中不被超越、不被淘汰,那就必须时刻提升自己。于是何小鹏选择了带领UC扩张,但这也是需要钱的。那个时候的UC刚刚站稳脚跟,虽然UC浏览器火了一段时间,但由此带来的资金收入不足以支撑未来的扩张,想击败万千对手的话,那就差得更远了。

当时为了让UC得到充足的资金发展,何小鹏跟梁捷一起四处找人拉投资,但说来说去都是白费口舌。就在他们俩正苦恼的时候,政府宣布要鼓励企业发展,UC也正好符合要求,何小鹏就赶紧带着资料去申请。虽然最后只拿到了10万块钱的补贴,但是对于那个时候的UC来说已经是一笔救命钱了。

政府的10万块补贴让何小鹏喘了口气,但回过神来还是得继续拉人投资。好在天无绝人之路,后来何小鹏得到了俞永福和雷军这两位大佬的帮助,顺利摆脱了窘境。不过这也很让人好奇,当时的何小鹏只不过是一个没太大名气的后辈,怎么突然之间有两个大佬伸出了援助之手呢?

这段故事当中还有一个关键人物叫李学凌,他就是当时网易的总编辑,跟何小鹏是不错的朋友。看到何小鹏有困难,每天都在为钱发愁,李学凌身为朋友就站了出来。在李学凌的介绍之下,何小鹏认识了俞永福。本来李学凌是想着何小鹏认识了俞永福之后,或许能拉到联想的投资,但是最后并没有成功。虽然联想那边否决了这个项目,不过俞永福心里还是非常看好UC的,于是他决定帮助何小鹏,就找到了好友雷军。雷军了解了这个项目之后也很看好,当时就对俞永福说,只要你能加入UC,那我立马就投资。这对于俞永福来说也是个艰难的选择,一边是可以拿百万年薪的联想,一边是还没成长起来的UC优视。犹豫再三,俞永福最后选择了UC,放弃了联想的工作。在他加入之后,雷军也如约投资了400万。

那个时候国内移动互联网还没爆发,但是这些大佬早已预见了未来,就拿雷军来说,他能够义无反顾的拿出400万投资UC,就足以证明他的眼光。而何小鹏带着400万资金,在互联网爆发的前夜带着UC揽下了大量用户,开拓出了属于自己的市场。后来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浏览器的市场也越来越好,身为浏览器市场里的“前辈”,当时的UC是业内有着绝对的话语权。到了2014年,UC浏览器已经跻身于前三,而当初雷军投资的400万,也翻了数十倍。

何小鹏的UC成功了,但成功不是终点,接下来还有一段全新的路等待着他。阿里巴巴身为互联网行业的巨头,也加入到了UC的投资当中,与其他投资者不同的是,阿里巴巴拥有UC66%的股份,就连何小鹏这个创始人都比不过阿里巴巴的话语权。果然在互联网的时代,资本才是王道。

看着这样的股权布局,何小鹏选择了退出,放弃了他苦心经营多年的UC。2014年,UC优视与阿里巴巴达成了合作,最终何小鹏以43.5亿美元的价格将公司出售给了阿里巴巴。看到何小鹏的这个选择,有人觉得不明智,毕竟从一个普通人坐上这个位置实属不易,就这么把自己努力的成果让给他人未免太可惜了。但也有人觉得是明智之举,43.5亿美元,折合成人民币大概有300亿,与其看着股权一天天被稀释,倒不如趁早拿着这笔巨款走人。

2014年,对于何小鹏来说是极其复杂的一年。这一年他出售了自己一手创立的UC,加入了阿里巴巴,同时他也萌生了新的想法:造车。加入到阿里巴巴之后,何小鹏遇到了特斯拉的创始人马斯克。也正是在这一年,马斯克宣布了特斯拉223个电动车专利的消息。就像当初预见互联网的无限未来一样,何小鹏听到这个消息之后,他觉得 汽车 行业可能也要迎来一个全新的未来,那就是电动 汽车 的时代。

只不过那个时候的何小鹏还只是阿里的一个员工,他也没有足够的能力和勇气自己出来创业。于是就向公司提出了自己的想法,试图说服阿里巴巴加入到造车新势力的行列当中,可惜他的想法并没有得到认可。不过何小鹏也没有就此放弃,他开始萌生了新的念头:自己创业。面对一个全新的领域,他也不敢贸然尝试,所以又花了三年的时间研究。2017年,何小鹏迈出了造车的第1步:辞职离开阿里。那年8月22日,何小鹏通过UC浏览器发布了一条微博宣布了自己再创业的消息。

消息一出就有人阻拦,他接到了很多朋友的电话,多数都不是来祝福他的,而是劝他冷静思考,但是最后他还是压上了全部的身家。当时何小鹏脑子里只有一个念头,那就是要打造出属于中国的特斯拉。后来他找到了自己的朋友夏珩,正式开始了二次创业。

然而这条路还没走多久,现实就给了他当头一棒。2018年9月,某品牌的新能源 汽车 被曝出自燃事件,很快整个行业都受到了影响,小鹏 汽车 也没能逃过一劫,因此遭遇了严重的融资问题。好在这个时候的何小鹏资金力量足够雄厚,才能够带领小鹏 汽车 躲过一劫。

当时很多老款车型的用户看到这个消息之后极为不满,于是就有很多人站出来维权。其中部分用户直接在自己的车后面贴上“谁买谁后悔”的大字报,用自己的方式表达抗议。不得已之下,何小鹏发布了一封道歉信来平息舆论。后来公司还推出了补偿方案,这才把小鹏 汽车 从舆论的漩涡当中解救了出来。

在经过了几次风波之后,何小鹏在这个全新的领域当中才算走向了成熟,他深知客户和产品一样重要。2020年8月份,小鹏 汽车 赴美上市,何小鹏的造车之路终于迎来了转机。今年7月份,小鹏 汽车 又赴港交所上市,此时的何小鹏也已经成功进入到了2021年福布斯全球富豪榜的名单当中。

新版uc有什么问题

双十一UC特供: 用淘宝账号登录 UC 浏览器可以获得天猫积分;

优化弹出气泡显示性能;

修正浏览器和网页登录不同淘宝账号时, 购物单界面串号的问题;

修正浏览器和网页登录不同淘宝账号时, 打开支付宝网站串号的问题。

既然UC已经被阿里收购,在天猫再次开始“双十一”的时候推出这样一个助阵的版本就一点也不奇怪了,那么你会为了天猫积分去更换浏览器吗?

标签:阿里收购uc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