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龙科(暴龙科所有成员)
第1次在中国发现的大型暴龙科恐龙是什么?
第1次在中国发现的大型暴龙科恐龙是霸王龙。
诸城发现了霸王龙化石。诸城发现的暴龙化石填补了我国无大型‘超级’肉食性恐龙化石的空白。霸王龙一直是恐龙考古者心目中的恐龙明星,但对中国来说却是姗姗来迟。在诸城第三次大规模恐龙化石发掘开始后,发掘人员先后发现了一些奇特的牙齿和牙床化石,。
随后,发掘人员又在臧家庄化石点找到了极为重要的暴龙下颌骨和一枚暴龙勾爪,接着又发现了更多的椎体。随着材料越来越多,专家们终于肯定,大型暴龙在诸城横空出世,宣布中国从此也拥有了“超级”肉食性恐龙。
扩展资料:
霸王龙特点:
霸王龙类的主要特征在于宽大沉重的颅骨、短而有力的颈部,以及退化的二指手臂,头骨粗大、颈部短而有力、前肢两指,身表可能覆盖原始羽毛。全世界最完整的暴龙科化石为称为「Jane」,是一只年轻的暴龙。
暴龙科最重15.4吨,长度最多15公尺,生活於白垩纪晚期。化石可见於西欧、北美、中亚以及东亚,各地物种不尽相同。最早的祖先来自三叠纪晚期的始盗龙。
暴龙科的暴龙介绍
暴龙:Tyrannosaurus rex
暴龙科
分类:Saurischia(蜥臀目)
Theropoda(兽脚亚目)
Coelurosauria(虚骨龙次亚目)
Tyrannosauridae(暴龙科)
Tyrannosaurus(暴龙) 暴龙的食物主要是角龙类和鸭嘴龙类。在美国蒙大拿州洛基山博物馆的葛瑞格·爱力克森博士在研究一只老年个体三角龙的髋骨时,发现上面布满了齿痕,而这只三角龙在被袭击前就已经被认为死亡,显然有某些大型肉食动物以三角龙为食。为了找出是何种肉食动物,爱力克森博士将牙科用的油灰填入其中一个较深的咬痕之中,结果产生的模型显然与暴龙的牙齿相同。这结果还显示了暴龙吃食物的方式:它们并不小心翼翼地将肉从骨头上剥下,而是用力地咬穿肉和骨头,然后将大肉块扯下。三角龙为当时最常见的食草恐龙,占当时种群75%以上,而当时大型食肉动物只有暴龙,显然暴龙为三角龙主要天敌。
与现生大型肉食猫科动物类似,个体之间的打斗是暴龙的一项明显特性。它们的头骨和骨骼更或多或少有可怕的伤口和咬痕,并有许多例证显示这并不是因它们的尸体在死后被翻搅所致。我们有关于伤口愈合的证据(例如长出的新骨头),这证明伤口是在暴龙还活着的时候造成的。
暴龙科的主要特征
暴龙科的主要特征在于宽大沉重的颅骨、短而有力的颈部,以及退化的二指手臂。全世界最完整的暴龙科化石为称为“Jane”,是一只年轻的暴龙(T. rex)。暴龙科恐龙最重14吨,长度最多15公尺,生活于白垩纪晚期。化石可见于西欧、北美、中亚以及东亚,各地物种不尽相同。
暴龙(Tyrannosaurus)
暴龙数倨库:身高:4~6m.
身长:12-15m.
体重:8-15公吨.
时期:白垩纪晚期.
食性:肉食.
暴龙是一种庞大的食肉动物,生活在白垩纪晚期,第一具暴龙化石是在1908年由Barnum Brown在蒙大拿州(美国)发现的。曾一度被称为最大的食肉恐龙,暴龙的头部有1.2m长,里面长有60颗10厘米长的尖牙,且咬力挺大,最大可达30000牛(估计),头部是暴龙最可怕的武器,暴龙前肢严重退化,非常短小,生有两指,仅仅是平衡头部的工具.而暴龙的后脚却非常强壮,与暴龙极其细小前肢形成鲜明的对比。
暴龙科的物种简介
暴龙科(Tyrannosaurs)是暴龙超科的成员,为一类肉食性恐龙,名称源自古希腊文中的“暴君”(tyrannos),Tyrannosaurs意指“暴君蜥蜴”。 暴龙科原来被归为多数大型兽脚类所属的肉食龙次亚目(Carnosauria),最近的种系发生学研究则显示,暴龙科应为虚骨龙类(Coelurosaur)此群中还包含似鸟龙科(ornithomimid)与手盗龙类(maniraptora)。也因此,暴龙科比起其他大型掠食恐龙,例如异特龙科,与驰龙科(dromaeosaurid)较为接近。一些关于类似虚骨龙科暴龙的发现,进一步加强了此连结[1]。此证据也显示暴龙类可能长有羽毛。
暴龙科的介绍
暴龙科(Tyrannosaurus)是一个广泛称谓,不是指哪一种恐龙,而是指的是一类大型肉食性,性情凶猛的恐龙,也是地球上最后、最大的食肉性恐龙之一。暴龙科所有成员除了分布的地域、年代、个头大小等些许不同外,都具有相同特征,其中(雷克斯暴龙、诸城暴龙、特暴龙,惧龙,阿尔伯托龙,蛇发女怪龙,分支龙等等)都是这一科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