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太和县(安徽太和县公安局)

生活百科 2年前 阅读:118 评论:0

太和县属于哪个市

太和县属于安徽省阜阳市。

太和县别名细阳,位于安徽省西北部,隶属于阜阳市。曾荣获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中国粮食生产先进县、中国绿化模范县的称号。安徽省简称皖,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一级行政区。省会为合肥市,位于华东地区。东西宽约450公里,南北长约570公里,总面积14.01万平方公里。

安徽省由平原、丘陵、山地构成,地跨淮河、长江、钱塘江三大水系,是长三角的重要组成部分,处于全国经济发展的战略要冲和国内几大经济板块的对接地带。

安徽简介

安徽省平原、台地(岗地)、丘陵、山地等类型齐全,可将全省分成淮河平原区、江淮台地丘陵区、皖西丘陵山地区、沿江平原区、皖南丘陵山地五个地貌区。分别占全省面积的30.48%、17.56%、9.99%、24.91%和16.70%。

安徽有天目、黄山和九华山,三大山脉之间为新安江、水阳江、青弋江谷地,地势由山地核心向谷地渐次下降,分别由中山、低山、丘陵、台地和平原组成层状地貌格局。山地多呈北东向和近东西向展布,其中最高峰为黄山莲花峰海拔1873米。山间大小盆地镶嵌其间,其中以休歙盆地为最大。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安徽

安徽太和在哪里

太和县--位于安徽省西北部,地处黄淮平原腹地,位于阜阳、亳州两市之间,两积1822平方公里,人口150.3万。

太和历史悠久。属古《禹贡》豫之域。春秋时为鹿上,战国时为新郪。自秦始为县,其后县治几移,县名几易,先后为新阳、细阳、颖阳、万寿、泰和等。元大德八年(公元1304年),县治移至今地,改"泰"为"太",取《易·乾·象辞》"保合太和,利乃贞"之义。这里人杰地灵,贤才辈出,东汉清沼使范滂,声播海内,名列八顾,清乾隆年间白莲教首刘之协,道光年间两广总督徐广缙等人,如群星璀璨,名留青史。名胜古迹,遍布境内,倪邱孤堆,七处故城遗址,元代建造的文庙建筑群,都记载着太和古老的文明。

太和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农业种植呈粮、经、饲三元结构,粮食作物以小麦、大豆、玉米、高粱、红芋等为主,经济作物以芝麻、油菜、棉花、烟叶、薄荷、中药材等见长,尤其是薄荷,年种植面积稳定在25万亩左右,薄荷油年产量占全国总产量三分之一以上,油质特佳,素有"亚洲薄荷在中国,中国薄荷在太和"的美誉。中药材主要品种有桔梗、板兰根、白术、白芍、党参、牡丹、药菊等,均以产量高、质量好而闻名中外,其中桔梗更是远销韩国、日本和东南亚各国,成为全国桔梗生产加工三大集散地之一。太和又是椿城樱乡,太和椿芽、樱桃清时即为贡品,在国外也久负盛名。地下蕴藏的石油、煤炭、高碘矿泉水等矿产资源非常丰富,经地矿部、卫生部鉴定,均具有较高的开采价值。

太和工业城乡并举,门类齐全。医药、化工、纺织、食品、塑料、建材、机械、造纸、香料、木材加工等是全县工业中的支柱行业。以加工、出口薄荷油、木线条、撕膜绳、中药材、筛网、人畜毛发等产品的一批乡镇企业正在蓬勃发展。

太和商贸活跃,市场繁荣。尼龙绳、木装饰条、薄荷油、中药材、红芋三粉、毛发、筛网等众多的专业市场日益壮大,辐射全国。医药商业与新兴的医药工业相互促进,形成了发展势头强劲的医药经济,成为带动个体私营经济和第三产业发展的"龙头"。

太和交通便利,基础设施完善。京九铁路、漯阜铁路穿境而过,境内建有7个车站;105国道、308省道和界蚌高速公路在县内纵横交织,颍河黄金大道经过太和40多公里,县城距阜阳4C级机场和京九铁路阜阳编组站仅37公里,形成了立体交通网络。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城市功能不断完善,"六纵六横"的道路框架使城区面积扩展到12平方公里,常住人口增加到15万。供电、通信网络覆盖全县,设施先进完备,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劲的动力和有力的保障。

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太和各项社会事业不断进步,精神文明建设成果丰硕,先后被评为全国"一五"、"二五"和"三五"普法先进县,并获得"中国书画艺术之乡"、"全国广播电视工作先进县"、"全国体育工作先进县"等多项殊荣。

"沧桑何处问真情,一日重新订万年"。在这片充满生机和希望的大地上,勤劳、智慧的太和人民正在以崭新的精神风貌,凭着对家乡最真挚的感情,在新的世纪里,抒写太和更加绚丽的画卷。

行政区划

太和县辖26个镇、5个乡:城关镇、旧县镇、税镇镇、皮条孙镇、原墙镇、倪邱镇、李兴镇、大新镇、肖口镇、关集镇、三塔镇、双浮镇、蔡庙镇、三堂镇、苗老集镇、赵庙镇、官集镇、坟台镇、洪山镇、清浅镇、五星镇、高庙镇、桑营镇、大庙集镇、阮桥镇、双庙镇、胡总乡、赵集乡、郭庙乡、马集乡、二郎乡。

安徽省太和县所有的乡镇有哪些

截至2016年,太和县辖29个镇:城关镇、旧县镇、税镇镇、皮条孙镇、原墙镇、倪邱镇、李兴镇、大新镇、肖口镇、关集镇、三塔镇、双浮镇、蔡庙镇、三堂镇、苗老集镇、赵庙镇、宫集镇、

坟台镇、洪山镇、清浅镇、五星镇、高庙镇、桑营镇、大庙集镇、胡总镇、郭庙镇、二郎镇、阮桥镇、双庙镇。

扩展资料:

太和县概况

历史悠久,人文荟萃。自秦朝置县,迄今已有2000多年,元大德八年改太和县,寓意太平祥和。境内有七处故城遗址、五处古文化遗址和元代文庙建筑群等古建筑,历史名人有汉章帝师张_(pú)、东汉清诏使范滂(pāng)、清朝两广总督徐广缙等。

区位优越,交通便捷。105国道、京九铁路、济广高速纵贯南北,308省道、漯阜铁路、南洛高速横跨东西;距阜阳4C级机场、京九线最大枢纽阜阳客运站仅30分钟车程,2个多小时可达武汉、郑州、合肥、南京。被称为“华东第二通道”的商合杭高铁在太和设站。

产业鲜明,商贸繁荣。四十万“农商大军”造就了生物医药、有色金属再生、发制品、工业筛网四大主导产业。2013年,太和被商务部批准为国家外贸转型升级专业型示范基地;

2014年,被认定为首批安徽省外贸转型升级示范基地;2015年,现代医药产业集聚发展基地被安徽省政府确定为全省首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

文体教卫事业繁荣。拥有国家级书协会员40人、美协会员11人,省级书协、美协会员145人。共有县级单项体育协会22个,农民体育协会31个,晨晚练点504处,被评为“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安徽省体育强县示范县”。

拥有两所省级示范高中,一所国家级职业高中,本科达线率连续18年居全市第一。县中医院是全国示范中医院、全国首家县级三级甲等中医院,县人民医院是全省唯一一所县级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

社会经济发展持续增长。紧盯“皖北排头兵、安徽十强县”发展定位,倾力打造“医药高地,诗画太和”,着力打造安徽县域经济“太和板块”。

2018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72.3亿元,增长10%;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4%;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1%;财政收入45.2亿元,增长1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9.5亿元,增长14%;金融机构存款余额528.8亿元,增长10.2%。

地区生产总值增速全省第三、皖北第三;财政收入总量皖北第一、全市第一;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全省第十、皖北第五;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全省第四、皖北第三;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全省第一、增速全省第六;金融机构贷款余额总量全省第八、皖北第二;金融机构存款余额全省第五、皖北第二。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太和县

安徽太和县属于哪个市

太和县,隶属于安徽省阜阳市,古名鹿上、邢丘、廪丘。位于安徽省西北部,地处黄淮平原南端,位于阜阳、亳州两市之间。总面积1822平方千米。

太和县是中国书画艺术之乡、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中国粮食生产先进县、中国绿化模范县、中国医药集散中心、中国最大的发制品原料、桔梗生产加工基地。

太和县风景名胜:

1,太和文庙

太和文庙位于安徽省太和县城关镇黉学街35号,占地面积4620平方米,折7亩,为元大德八年(公元1304年),达鲁花赤李英创建,迄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

2,沙颍河国家湿地公园

公园主体为耿楼河道湿地,位于太和县城周边,延伸面积达20平方千米,湿地河流、沟渠、沼泽集中连片,相互连通,形成了相对完备的复合湿地系统,发挥着行洪、灌溉、航运、净化水质、调节气候、维护区域生物多样性等重要的生态功能。

太和县在临泉县哪边

安徽省太和县属于阜阳市。

太和县,隶属于安徽省阜阳市。太和县是中国书画艺术之乡、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中华诗词之乡、全国桔梗之乡、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全国著名医药集散中心、全国最大的发制品原料集散地。

太和县位于安徽省西北部,东临涡阳、利辛,南抵阜阳,西接界首,西南与临泉相接,北与亳州市谯城区为邻,西北与河南省郸城接壤。县境介于东经115°25′―115°55′,北纬33°04′―33°35′之间,总面积1822平方千米。

东南经凤台、淮南去合肥224千米,西北经淮阳、西华去郑州307千米。东去津浦路至蚌埠209千米,西去平汉路之漯河210千米。太和县境南北长52千米、东西宽60千米。

太和县,隶属于安徽省地级阜阳市,古名鹿上、邢丘、廪丘。在地理位置上,太和县位于安徽省西北部,东临涡阳、利辛,南抵阜阳,西接界首,西南与临泉相接,北与亳州市谯城区为邻,西北与河南省郸城县接壤,也即该县地处安徽、河南两省的交界处。太和县的县境介于东经115°25′―115°55′,北纬33°04′―33°35′之间,总面积1822平方千米。就太和县的历史来说,早在春秋时期,该地区属宋国,名鹿上,又名邢丘、廪丘。到了战国时期,今安徽省太和县一带先属魏国,后成为楚国的疆域。

太和县地处安徽省西北部,是中国书画艺术之乡、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中华诗词之乡、全国桔梗之乡、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全国著名医药集散中心、全国最大的发制品原料集散地。

历史沿革

太和古为豫州之域。春秋属宋,为鹿上。宋襄公十二年(公元前639年),宋与齐楚为鹿上之盟。战国属魏,苏秦说魏襄王“南有新妻阝”,即指本地。后归楚,楚考烈王十年(公元前753年),由陈迁都巨阳。秦统一后,置新阳县,属颍川郡。

汉置细阳、乐昌、新妻阝宋,并属汝南郡。高祖二年(公元前205年),益封汝阴侯夏侯婴细阳千户。高后二年(公元前182年),封赵王张敖子寿为乐昌侯。宣帝地节四年(公元前66年),封外戚王武为乐昌侯。

东汉光武建武十一年(公元35年),封陈彭子陈遵为细阳侯。建武十七年(41年),以军功封郭亮为新妻阝侯。章帝建初四年(79年),徒封殷后宋公于新妻阝。

三国时属魏,废宋公国为宋县,景初二年(238年),隶属谯郡。晋废细阳。武帝泰始二年(266年),将宋县改属汝阴郡。宋、齐属西汝阴郡。北魏太和间(477~499年),废宋县。梁置陈留县。

隋改陈留为颍阳县。

唐贞观元年(627年)废颍阳,并入汝阴(今阜阳),境内置百尺镇(今原墙)。

北宋时期于汝阴县百尺镇置万寿县,属颍州。宣和元年(1119年),更名泰和县,移县治于沙河北岸(今旧县镇)。绍兴末陷于金。金亡,复归宋。

元至元二年(1265年),省泰和入颍州。大德八年(1304年),复置县,改“泰”为“太”,县治迁于今地,属颍州,后属汝宁府。

明属凤阳府颍州。

清雍正二年,改属亳州。十三年,复改属颍州府。民国元年(1912年)废颍州府,属安徽省。

民国3年,属淮泗道,后改属安徽省第七行政督察区。1946年,解放战争开始,县境北部属鹿亳太县,东北部属阜北县。1948年全境解放。成立太和县。1949属皖北行署阜阳专区。1951年属安徽省阜阳专区。1959年1月与界首合为首太县。同年4月恢复太和县。1996年,阜阳撤 地建市,属阜阳市。

行政区划

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改用区、乡、行政村制,设10区。139乡。

1950年3月增设双浮乡,5月增设关集区,8月31日由阜阳划入宫集区及长春区的赵李、王营、草李、长春4乡。

1952年7月撤税黄区,增设税镇、大黄、长春、三塔、清浅、倪邱、旧县等区,至此全县设19区。

1953年8月,将光武、芦村、大黄、亮集等区、乡划入界首县。

1956年,全县并为9区1镇(城关镇)。64乡。

1957年3月撤区并乡,将全县64乡并为45乡。1958年元月,被撤区全部恢复。

1958年9月,改全县9区1镇45乡为11个人民公社。

1960年12月增设洪山公社。 全县设李兴、原墙、大新、倪邱、双浮、关集、宫集、坟台、赵庙、旧县、城关、洪山12个公社。 1961年8月,缩小农村人民公社规模,将全县12个公社改为12区,成立71个公社。

1969年3月撤区并社,全县成立20个公社。1971年12月,增设水上等3个公社。

1972年增设高庙等4个公社。1977年4月增设大庙等6公社。至此全县设33个公社。计为:关集、城郊、大新、肖口、旧县、双浮、清浅、赵庙、倪邱、洪山、原墙、三塔、宫集、三堂、苗集、阮桥、税镇、李兴、蔡庙、宋集、赵庙、坟台、水上、高庙、许寨、桑营、城关、马集、双庙、郭庙、长春、胡总、大庙。

1979年8月,撤人民公社恢复区制,全县设13区(镇)。同年12月增设宫集区、蔡庙 1983年5月,改人民公社为乡人民政府,生产大队改为村民委员会。

1985年,全县为15区(镇)。75乡,5个乡级镇。

1986年5月,增设区辖皮条孙镇,10月,水上人民公社改为航运公司,划属交通局 管辖。 至此,全县共有15个区(镇),75个乡,5个乡级镇,3个街道办事处。

1992年,全县撤销15个区(镇)及所辖乡(镇),重新设置县辖城关、旧县、大新、肖口、 关集、三塔、原墙、三堂、苗老集、宫集、坟台、洪山、倪邱、双浮、赵庙、李兴、清浅、蔡庙、税 镇、皮条孙20个镇和胡总、赵集、郭庙、二郎、桑营、阮桥、马集、五星、双庙、大庙、高庙11 个乡。

1994年,县经济开发区改为安徽太和经济技术开发区。

1998年1月,桑营撤乡设镇。9月,五星撤乡设镇。

1999年12月,高庙撤乡设镇。

2001年10月,双庙、阮桥分别撤乡设镇。

2003年3月,大庙撤乡设镇。

2006年9月,开展村级区划调整工作。全县村级组织由804个(村委会787个,社区 居委会17个)调整为311个,其中村委会292个,社区居委会19个。村均人口由调整前 的2003人增加到5077人,村“两委”干部2517人,调减35%。

2007年增设社区居委会1个,2008年增加村委会2个。至此,全县共有村级组织 314个。

2010年,全县辖26个镇,5个乡,1个经济开发区。

2020年全县辖31个乡镇、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面积1867平方公里,户籍人口179.3万,常住人口138万。

标签:安徽太和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