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府民歌(乐府民歌代表作)
解释名词 什么是乐府民歌
乐府是汉武帝刘彻正式设立的专门掌管音乐的官署。从汉初到武帝,由于采取了一些列措施,汉王朝出现了一个比较安定的局面,西北方少数民族的音乐及外乐不断传入,从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方面看,都有可能也有需要建立地主阶级的“乐教”系统。乐府就是为了适应这一情况而设立的。它的任务是采集歌辞、训练乐工、制作乐谱。将采集的歌辞予以配乐,供统治者祭祀及朝会宴饮时演奏之用。从武帝“立乐府而采歌谣”,以“观风俗,知薄厚”,武帝“采歌夜诵”,以考察“政教得失”等记载来看,说明当时设立乐府,不仅是供统治者敬神、享乐,也是为巩固封建统治服务的。乐府机构存在论一百多年,到哀帝刘欣时被废止。但并不能因此就消除乐府建立以来的影响。从武帝以后,已形成一种采集民间歌谣的传统,直至东汉光五帝刘秀、和帝刘肇时还保留着“观纳风谣”的习惯。现存的汉代乐府民歌,并不完全是官家所保存的,也有私家收藏罩磨的,于此也可见“采诗”的影响深远。“乐府”这一物源斗名词,以后就由机关名称变为诗体名称,广义地说,人们连那种“感于哀乐、缘事而发”袭用乐府旧题并不入乐的诗,都统称为“乐府”。这些保存下来的作品被宋人郭茂倩收编在《乐府诗集》中。乐府是按乐曲的性质分类的,其中如《鼓吹曲》、《相和歌》、《杂曲歌词》等都是。它们较多地来自民歌“俗乐”。汉代在文学上是辞赋独盛,而文人诗歌则往往显得苍白无力,可是,民间乐府却成了当时诗歌领域里一朵独放的奇葩。内容上,它比较广泛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作品中且出现了处于低层的反抗者的形象,形式上,它冲破了《诗经》四言的格式,兼以杂言,显得错落有致,便于表达复杂的情节。乐府诗所具有的现实性和政治性,以及形式自由裂饥变化的多样性,都对后世诗歌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在中国文学史上显示了它特有的光彩。
什么是乐府?乐府民歌有哪些?
分类: 文化/艺术 文学 小说
解析:
“乐府”一词,在古代具有多种涵义。最初是指主管音乐的官府。汉代人把乐府配乐演唱的诗称为“歌诗”,这种“歌诗”在魏晋以后也称为“乐府”。同时,魏晋六朝文人用乐府旧题写作的诗,有合乐有不合乐的,也一概称为“乐府”。继而在唐代出现了不用乐府旧题而只是仿照乐府诗的某种特点写作的诗,被称为“新乐府”或“系乐府”。宋元以后,“乐府”又用作词、曲的别称。因这两种诗歌的分支,最初也都配乐演唱的。所以,我们需要把中国文学史上的不同意义的“乐府”区别清楚。
掌管音乐的官方机构,在先秦时就有了。以“乐府”为这种机构的名称,约始于秦代。一九七七年秦始皇陵附近出土的编钟上,铸有“乐府”二字。汉承秦制,也设有专门的乐府机构。史载惠帝时有“乐府令”之职。到了武帝时,乐府机构的规模和职能都被大大扩大了,其具体任务包括制定乐谱、训练乐工、搜集民歌及制作歌辞等。朝廷典礼所用的乐章,如西汉前期的《房中乐》和西汉中燃吵租期的《郊祀歌》等,主要是由文人写作的;在普通场合演唱的歌辞,则主要是从各地搜集来的民歌。所用的音乐,主要也是来自民间,也有一部分来自西域的音乐。为了区别于文人制作的乐府歌辞,习惯上把采皮兆自民间的歌辞称为“乐府民歌”。需要说明,这里所说的“民歌”,同样是泛指产生于民间的群众性、社会性创作,而不是专指“劳动人民”的作品。《汉书·艺文志》说,统治者采集民间歌谣具有“观风俗知厚薄”的目的,这恐怕是按照儒家理想加以美化的解释,其实主要为了娱乐。
《汉书·艺文志》还列出西汉所采集的一百三十八首民歌所属地域,其范围遍及全国各地。但是这些乐府民歌流传下来的不多,一般认为现存汉代乐府民歌,大都是东汉乐府机构所采集的。这些作品基本上都收入了宋代郭茂倩所编的专书《乐府诗集》。郭茂倩将自汉至唐的乐府诗分为十二类,其中包含有汉乐府的为郊庙歌辞、鼓吹曲辞、相和歌辞、杂曲歌辞这四类。“郊庙”一类中都是由文人制作的朝廷典礼乐章,民歌则主要保存在“相和”、“鼓吹”、“杂曲”这三类中,尤以“相和”类中为多。“相和”是一种“丝竹相和”的管弦乐曲,也是汉代民间的主要乐曲;“鼓吹曲”是武帝时吸收北方民族音乐而形成的军乐;“杂曲”是原来音乐归类已经失传的作品。汉乐府民歌具体产生年代的判别颇为困难。鼓吹曲辞碰历《铙歌十八曲》产生于西汉中期是没有疑问的,其余反映一般社会生活的作品则缺乏显著的时代痕迹。过去习惯把比较成熟的五言诗归为东汉之作,根据并不充分。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只能说得笼统些。
简述汉乐府诗歌的特点
汉乐府诗歌的特点如下:
一、语言朴实自然
1、汉乐府民歌多用生动的口语, 亲切朴素, 叙事同抒情结合, 感情真摰动人。如《孤儿行》写孤儿受兄嫂虐待, 诗句虽参差不齐, 而情与境会, 孤儿口状心计之状, 活现笔端。诗句句式长短不一, 二至八言都有,有句式整齐的齐言诗, 也有错综参差的杂言诗。
2、汉乐府民歌没有固定的章法和句法, 长短随意, 整散不拘, 灵活自由。有继承《诗经》四言体的;有杂言体的, 句法自由多变, 整散不拘。二,三,四,五,六,七字也有, 变化极为自由。汉乐府还有不少完整的五言诗, 比四言诗多了一个音节, 适应当时社会语言的发展, 又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
篇幅长短均有, 最长的达三百五十馀句, 短的则数句。汉乐府民歌篇幅长短均有, 最长的如碰盯《孔雀东南飞》, 便长达三百五十馀句, 短的如《杂曲·枯鱼过河泣》只得四句;《江南可采莲》便是只有七句。
二、浪漫主义的色彩
汉乐府民歌虽多抒写现实, 但亦有不少作品运用了浪漫主义色彩。如《上邪》如山洪爆发似的激情和高度的夸张;《乌生》中乌鸦的魂魄向人们申诉;《枯鱼过河泣》中腐臭了的鱼会哭泣, 会写信等。这些丰富奇特的幻想, 显示了浪漫主义的特色。
三、回环往复,音韵和谐
在当日的民歌中有不少优美小诗, 如《江神氏南可采莲》:“江南可采莲, 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 鱼戏莲叶西, 鱼戏莲叶南, 鱼戏莲叶北。”此诗回环往复, 形象鲜明, 音韵和谐, 文字活泼, 正是民歌的本色。
四、用对话或独白形式叙事
汉乐府诗巧妙地熔铸对话刻划人物, 声情毕肖, 使人如闻其声, 如见其人。如《上山采蘼芜》甚至几乎全由弃妇同故夫的问答构成, 表现出妻子的善良性格。也有全篇采用独白的, 如《孤儿行》中用独白写出孤儿所受的痛苦。
五、排偶句
排偶句也可以说是汉乐府在形色方面的特色, 如《陌上桑》中的:“头上倭堕髻, 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 紫绮为上襦”便是。
六、押韵灵活
汉乐府民歌的押韵自由, 灵活多变。有句句押韵的;有隔句押韵的, 如《东门行》、《燕歌行》、《梁甫吟》等;也有隔两句和三句押韵的, 如《陌上桑》的“日出东南隅”和“自名为罗敷”相隔两句押韵, 又“照我秦氏楼”和“桂枝为笼钩”更隔五句押韵。这都显出押韵的变化多端。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笑瞎和科-乐府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