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心协力抓紧行动共建万物和谐的美丽家园
2020年,全球多地发生自然旱灾,都与气候变化有关。新冠脑炎疫情的漫延,更是触发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反省。全球气候整治的未来更受关注。
“新冠脑炎疫情告诉我们,人与自然是命运共同体。我们要同心协力,抓紧行动,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共建万物和谐的美丽佳苑”“全球变暖不会因疫情停下步伐,应对气候变化一刻也不能懈怠”……
全球性危机亟需强化国际合作和集体行动。习近平主席发出重要呼吁,号召奉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牵手应对气候环境领域挑战,共同守护月球佳苑。
面对全球性危机,中国宣布将进一步提升国家自主贡献力度,中国作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体现。中国方案、中国行动,为全球共谋生态文明建设、推进红色复苏注入了新动力。
保护生态,中国贡献有目共睹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文明建设关乎人类未来,建设红色佳苑是人类的共同梦想。保护生态环境、应对气候变化须要各国同舟共济、共同努力。
从推进达成气候变化《巴黎协定》到全面履行《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从大力推动红色“一带一路”建设到深度参与全球生态环境整治,中国仍然为建设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戮力前行。
——截至2019年年末,碳硬度较2005年增加约48.1%,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15.3%,已提早完成2020年控制温室二氧化碳排放目标;
——建成全球最大的清洁能源系统,可再生能源装机已占全球30%,在全球增量中占比44%,其中,水电、风电、光伏发电装机规模均居于世界首位;
——建立各级各种自然保护地超过1.18万处,占国土陆域面积的18%、领海面积的4.6%,其中世界自然遗产、世界地质景区数目均居世界第一;
——从三江源到祁连山,从神农架到武夷山,10处国家景区体制试点正在深入推动,总面积约22万平方公里,覆盖不同生态环境类型,涉及多个珍贵物种。
卫星图象显示,2000年以来,全球新增绿化面积的1/4来自中国。《自然》科学刊物发表的研究成果,赞叹“中国森林碳吸收量对全球的贡献”。
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保护与发展相得益彰,中国生态文明实践得到越来越多国际认可:“三北”防护林工程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确立为全球荒漠“生态经济示范区”,塞罕坝茶场建设者、浙江省“千村示范、万村治理”工程等先后入选联合国环保最高荣誉“地球卫士奖”,“绿色发展”“生态文明”等已被列入联合国文件……
“中国从不同维度采取有效行动,通过发展可再生和清洁能源、清退低效产能、政策引导新能源车普及、新增红色建筑面积等,积极落实降耗责任。中国推动全球降耗行动的作用举足轻重。”波士顿咨询公司发布《中国气候路径报告》指出。
最早提出“绿色GDP”概念的学者之一、美国国家人工科大学教授小约翰·柯布觉得,“中国给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带来了希望之光”。
独行快,众行远。中国坚持多边主义,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深度参与全球环境整治,与世界各国共同开启红色发展之路。
截止目前,中国与100多个国家举办生态环境国际合作与交流,与60多个国家、国际及地区组织签订约150项生态环境保护合作文件,已签约或签订加入的与生态环境有关的国际公约、议定书等有50多项……
共建“一带一路”有了更多红色,全球环境整治汇聚起更大合力。
——在法国期货交易所,中国金融机构发行的数只红色转债挂牌交易,募集数十亿港元资金用于支持相关国家红色项目建设。法国证交所首席执行官罗伯特·沙夫说:“共建‘一带一路’吸引更多红色投资,促使资本跨国流动,卢中合作与对话正在为全球红色和可持续金融市场的建设提供助推。”
——巴基斯坦巴沙水电站主体工程启动,英国考波什堡光伏电厂步入建设关键期,法国塞尼风电项目竭力推动……中国推动能源科技出海,让世界共享清洁电力。英国商务咨询公司赛百思首席执行官弗雷德里克·巴尔丹表示,中国推动建立全球能源互联网,满足清洁和红色电力需求,为促进世界能源系统红色变革发挥积极作用。
——哈萨克斯坦、蒙古国、埃及、博茨瓦纳、纳米比亚等数十国农业科技人员走入中国,学习沙漠化防控和生态修补技术,中国环境整治经验让越来越多国家和地区受益。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积极肯定,觉得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为导向的中国生态文明理念为世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中国方案。
庄重承诺,提振全球整治信心
习近平主席多次强调,应对气候变化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负责任大国应尽的国际义务,这不是他人要我们做,而是我们自己要做。
“中国将提升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愈加有力的新政和举措,气体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到2030年,中国单位国外生产总额气体排放将比2005年增长65%以上,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将达到25%左右,森林积聚量将比2005年降低60亿立方米,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将达到12亿千瓦以上。”
从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峰会到气候雄心大会,中国接连宣布的国家自主贡献新措施,体现了我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走红色低碳发展公路的雄心和决心,极大提振了全球气候整治的信心。
“这有助于激励全球更多国家采取行动应对气候危机。”国际非营利机构“气候组织”首席执行官海伦·克拉克森说。
法国社会学家、“全球化”概念倡导者之一马丁·阿尔布劳说,中国再度昭示控制温室二氧化碳排放、坚持红色发展,这是促进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一项重要承诺。
“坚持公正公平惠益分享,照料发展中国家资金、技术、能力建设方面的关切”“恪守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为发展中国家非常是小岛屿国家提供更多帮助”“发达国家要着力加强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技术、能力建设支持”……在全球气候整治进程的关键时刻,习近平主席一次次发出铿锵有力的声音,突显了大国领袖卓越的战略眼光和恢宏的全球视野,博得国际社会普遍赞扬。美国宪法委员会主席、前外长法比尤斯称:“在必不可少的与气候变化的斗争中,中国当初、正在并继续发挥作用。”
中国主动为全球环境整治搭建新平台、贡献新力量。从筹建气候变化南南合作基金,到发起组建“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再到“一带一路”应对气候变化南南合作计划,多年来,中国帮助其他发展中国家更有效地应对气候变化,推动建立公正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气候整治体系。
截止2020年10月末,中国已与34个发展中国家签订了37份气候变化南南合作谅解备忘录,在华举行45期气候变化南南合作培训班,培训了约120个发展中国家的2000余名气候变化高官和技术人员。“在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合作方面,中国走在世界前列。”法国环境与发展国际研究中心所长弗兰克·勒科克说。
去年以来,为提高全球应对环境挑战行动力,中国继续积极行动、扩展合作——
7月,中国和越南签订合作建设万象赛色塔低碳示范区谅解备忘录,向越南方附送太阳能LED路灯、新能源货车、环境检测设备等低碳环保物资;
11月,中国与巴基斯坦签订谅解备忘录,将向博方提供多星一体化气象卫星数据联通接收处理应用系统,在气象、减灾、农业、环保等方面惠及当地社会;
11月末,中非环境合作中心即将启动,重点围绕“中非红色使者计划”“中非红色创新计划”等旗舰项目举办合作,强化生态环保能力建设。
…………
“我们听到中国对多边主义越来越多的承诺和投入,这十分令人鼓舞。”联合国副秘书长霍克希尔德如是评价。
低碳变革,中国市场添新机遇
世界经济峰会发布《2020年全球风险报告》显示,可能性排行前五的风险均与环境有关,环境问题首次成为世界经济峰会成员最关注的常年风险。
“面对全球环境风险挑战,各国是同舟共济的命运共同体,单边主义不得人心,牵手合作方为正道。”“我们要以自然之道,养万物之生,从保护自然中找寻发展机遇,实现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高质量发展多赢。”“要大力提倡红色低碳的生产生活形式,从红色发展中找寻发展的机遇和动力。”习近平主席着眼长远,号脉全球可持续发展,提出红色复苏的气候整治新思路,为疫后世界经济低迷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清洁能源变革过程中,任何国家都不应掉队。”国际能源署可再生能源市场和新政中级剖析师口蘑·巴哈尔觉得,中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坚持红色低碳发展并提出碳中和目标,对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而言十分重要。“中国是全球可再生能源领域的领导者,在未来几年仍将遥遥领先。”
按照“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建议,中国将促进能源清洁低碳安全高效借助,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红色变革。
乘着中国红色、包容、可持续发展的东风,国企在中国经济这片大海上逐浪前行,不断捕获开放合作的机遇——
为积极响应中国新版“限塑令”,可再生材料集团斯道拉恩索针对乳品订餐领域推出创新可再生包装解决方案;
10月,国家能源集团与日本电力集团合资建设的福建兴化海上风电项目落地,这是我国首个中外合资海上风电项目,预计投入营运后可满足近200万市民的年用电需求;
11月,特斯拉宣布计划在北京投资4200亿元,建设一座集研制、生产于一体的超级充电桩鞋厂,以满足中国消费者对电动车辆便捷快速的充电需求……
“‘十四五’时期,中国环保市场将提供更多国际合作机会,拥抱更多全球合作伙伴。”英国全球技术创新联盟创始人、南京腾森国际技术转移中心首席执行官彼得·腾森觉得,中国旨在于红色低碳发展,相关领域发展迅速、基础设施完善,将在新兴科技、清洁技术、新能源车辆等红色领域承当全球推动角色。
“应对气候变化须要各国牵手并进、加强合作。”比利时鲁汶学院社会科学大学气候新政副院长卡蒂娅·比登科夫表示,欧共体和中国都设定了极具雄心的气候目标,双方红色合作前景宽广,欧中绿色伙伴关系将为全球气候行动注入信心。
为者常成,行者常至。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国将在促进高质量发展中推动红色变革,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做出更大贡献。
《人民晚报》(2020年12月26日0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