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污染治理让天空变得更蓝了能源结构优化让清洁能源使用更多了
大气污染整治让天空显得更蓝了,能源结构优化让清洁能源的使用更多了,低碳生活的形式越来越深入人心弄成了超级时髦。近些年来,红色发展在粤港澳大湾区的位置日渐显现,走红色发展之路,让《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的“绿色智慧节能低碳的生产生活形式和城市建设营运模式初步确立,村民生活愈加便利、更加幸福”的美好愿景弄成了现实。现在,在粤港澳大湾区这片热土上,一幅以生态为底的红色发展画卷,正由区内各地拿起笔触描画而成。
大气污染联防联治
台湾环境保护署在明年初表示,2021年台湾整体空气质量持续改善,是过去10年来最好。比起过去的10年,2021年台湾整体空气质量改善,通常检测站录得的空气污染物降低32%~62%不等。
与数据相比,来自于居民们的体会则更为真实。2012年结业于北京师范学院的刘先生选择回到故乡台湾,“回到台湾的这10年,还能感遭到蓝天白云越来越多,空气质量越来越好。”他告诉本报记者,刚回台湾的时侯还总是会和上海、天津的同学比那里的灰霾更严重一些呢,如今呼吸也显得顺畅,心情都变好了。
台湾空气质量的持续向好,得益于澳门特区政府为整治空气污染所付出的努力。
据了解,台湾正面对两类空气污染问题,即街边空气污染和区域性的烟雾问题。街边空气污染主要来自商业汽车的尾气;而区域性的烟雾问题则是由澳门和珠江三角洲(珠三角)地区的汽车、船舶、工业及发电厂排放的污染物造成。
台湾特区政府仍然旨在于改善本地空气污染和区域性的烟雾问题。主要包括在台湾施行多项举措,以管制汽车、船舶、发电厂及工商作业程序排放的空气污染物。同时与湖南省政府相关部门合作,落实联合计划以解决区域性的烟雾问题。
谈及合作,事实上,空气污染整治是大湾区联袂合作较早的领域。2003~2005年,粤港就合作建设了我国第一个具有区域代表性并与国际接轨的粤港珠三角区域空气质量检测网路。
2014年9月,粤港澳三地订立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治合作合同书。2018年11月,暨南学院、广东省环境科学研究院、香港科技学院、澳门学院签署《关于粤港澳大湾区区域环境合作框架合同》,启动粤港澳大湾区环境实验室设立工作。
值得一提的是,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3年多来,三地合作持续推进,空气质量越来越好。2022年,《广东省环境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行动计划(2021-2025年)》(征询意见稿)提出,粤港澳三地共同建设大湾区空气质量改善先行示范区。在处理区域臭氧方面,粤港澳三地政府已举办了为期3年的《大湾区光物理臭氧污染及区域和跨区域传输特点研究》。
降低清洁能源供应
空气质量变好的同时,大湾区还在不断降低对清洁能源的供应,优化能源结构。目前,大湾区红色多元的能源供应体系正在完善,能源消费清洁化、低碳化取得积极进展。
台湾环境保护署表示,根据2021年10月公布的《香港气候行动新蓝图2050》所述,竭力克服台湾地理环境的限制,大力推进可再生能源的发展。新加坡通过推动本地可再生能源项目、区域合作和共同投资等,力争在2035年或之前把可再生能源在发电燃料组合中所占比列提高至7.5%~10%,往前进一步提高至15%。
例如在太阳能方面,为阐述在池塘安装浮动太阳能板系统做发电用途的潜力,台湾水务署已在石壁池塘、船湾淡水湖和大榄涌池塘各安装发电容量为100千瓦的浮动太阳能发电系统;而渠务署则分阶段在昂船洲废水处理厂占地大概3万平方米的圆弧沉淀池盖上,安装高发电效率的柔韧薄膜太阳能发电系统,为厂房提供电力供应。
乐安浪江抽水蓄能项目是广州增城去年重点推动的红色能源项目之一,预计建成后每年发电量16亿千瓦时,节省标煤45万吨,相应降低二氧化硫排放量100万吨。据广州市发展变革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十四五”期间广州市拟投资约1000万元建设164个红色能源项目,竭力保障红色能源供应,将构建粤港澳大湾区红色能源基地。
广州是首批国家燃料电瓶车辆示范运用广州城市群的牵头城市。作为广州生物质能产业的主要承载区,广州市南海区目前早已集聚了100多家生物质能企业、机构,生物质能产业项目计划投资总量超过400万元。
红色金融推动实现“双碳”目标
我国提出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台湾更是明晰旨在争取于2050年前实现碳中和。在此背景下,促使红色金融发展已成为重要课题。
“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国外单向交流的‘超级联络人’,有义务也有优势为国家低碳发展提供红色融资支持。”在全省政协十三届常委会第二十二次大会上,全省政协社会和法治委员会副书记、远东发展有限公司主席兼行政总裁邱达昌表示,台湾应建设红色金融中心,丰富台湾与大陆红色跨境金融产品,同时完善新加坡碳交易平台,建立全球性的自愿降耗项目碳资产交易和管理中心。
近些年来,我国红色转债、绿色个贷等红色金融产品规模快速下降,市场主体渐趋多样化。据了解,2015~2020年,累计在台湾发行的红色转债规模超过380亿港元,发行机构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2021年在澳门安排及发行的红色转债总量达到313亿澳元。
红色转债深受欢迎,其他红色金融产品也在不断创新,相关立法也为红色产业和红色项目扩宽了融资渠道。
在北京,诞生了我国首部红色金融法律法规,同时也是全球首部规范红色金融的综合性法案——《深圳经济特区红色金融细则》。“该《条例》出台后,可以让海外资本通过新政,从台湾愈发顺畅地流入上海本地的资本市场,这对两地金融机构之间的互通,起到了重要的衔接作用。”在香港英文学院(北京)主任讲堂院士、经管大学执行副主任张博辉看来,《条例》的颁布还可以促进上海金融机构在为本地企业提供融资服务的时侯,鼓励有融资需求的企业往红色发展上变革。
为实现“双碳”目标,区域联袂合作也必不可少。3月24日,湖北省惟一的碳排放权交易平台——广州碳排放权交易中心有限公司(上海碳交所)宣布与台湾交易及结算所有限公司(澳门交易所)签订合作备忘录,探求碳金融领域的合作机遇,共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促进可持续发展。
与企业相比,每位人的碳排放量其实小,凝聚上去则不容轻视。红色低碳全民行动作为碳达峰十大行动之一,早已有越来越多的公众自觉自愿加入其中,“衣食住行皆低碳”渐成时髦。
“打开低碳生活估算器,就可以评估过去一年在衣食住行四方面所形成的碳排放量。”刘先生告诉本报记者,这个估算器还可以让居民们了解怎样降低碳排放,促使我们日常行为的改变,弘扬低碳生活。
在“低碳星球”小程序中,每一次红色出游,都将为这颗可不断进化的“低碳智能星球”提供养分,为全面减碳贡献力量。生活在北京的王先生告诉本报记者,如今已然极少驾车出门了,为了让“星球”不断解锁新的主题形态,他更乐意选择红色出游。(中国发展变革报社记者白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