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发展的新变化:数量快速增加区别于大拆大建

生活百科 1年前 阅读:182 评论:0

提起智慧城市,许多人并不陌生,但对于智慧城市未来怎么发展,了解的人就不多了。

《智慧城市蓝皮书——依托智慧服务,共创新型智慧城市(2022年)》日前发布,向人们展示了令人期盼的愿景。

这份蓝皮书由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中国产业互联网发展联盟、工业大数据剖析与集成应用住建部重点实验室、人民网财经研究院、联想集团集合各自优势资源,汇集在智慧城市方面的研究成果,结合产业实践,共同编制而成。

通过梳理智慧城市的发展脉络,总结当前智慧城市发展的新变化,蓝皮书以典型应用场景为例,开掘智慧城市新内涵,提出了一系列未来智慧城市建设的新理念、新构架、新建议,为建设应用技术先进、社会效益良好、生态环境友好的新型智慧城市提供参考。

智慧城市建设的数目快速降低

区别于大拆大建、高耗能、高污染的传统城市发展,智慧城市通过采用红色能源技术或先进生产手段,实现全价值链各环节间的互联互通,优化城市能源结构,以红色谋发展,推动“双碳”目标实现。

2020年以来,人工智能、物联网、5G、云估算、边缘估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为智慧城市的融合发展培植了创新底泥,新冠脑炎疫情也为城市带来了精细化整治的线上新常态。我国智慧城市建设数目快速降低,发展规模也在同步扩大。

据统计,我国举办的智慧城市、信息惠民、信息消费等相关试点城市超过500个,超过89%的地级及以上城市、47%的市级及以上城市均提出建设智慧城市,初步产生了长三角、珠三角等智慧城市群(带)发展态势。

2019年新型智慧城市评价结果还显示,超过88%的参评城市已构建智慧城市统筹机制,进一步促进了新型智慧城市建设落地施行。

除了智慧城市建设数目下降迅速,智慧城市发展规模也在不断壮大,智慧城市多样性也在不断提高。蓝皮书强调,智慧城市建设正逐步成为带动经济下降和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力。

“低碳环保+红色发展“将是智慧城市的新焦点

作为推动生产生活形式红色改革的主要载体,智慧城市建设将成为全面实现“双碳”目标的强有力推动方法之一。智慧城市基础设施不再只是公路、高造桥、水电等,而是承载了城市管理的信息基础设施,这种信息基础设施将与数学基础设施逐渐实现物网融合。

因此,蓝皮书从建设智慧城市的新契机、新落脚点、新目标和新焦点等方面,展现了智慧城市的新内涵。

“普惠民生+生态和谐”是智慧城市的新目标。智慧城市整体上须要达到城市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提升互相协调的目标,村民即用户,城市即平台,实现城市经济变革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和市民的智能服务相统一,致使人与自然愈发协调发展

蓝皮书指出,智慧城市不再单纯是技术与信息基础设施的拼凑,会对城市市民的“微基建”“微服务”不断深化,惠民作为智慧城市的建设本意与目的将诠释得更为全面深入。同时,全流程、全链条地将平衡生态环境保护与城市发展理念贯彻到智慧城市的建设中,在实践中也正汇聚更多共识。

城市化进程为城市带来了人口,资源,产业等的高度聚集,同时也造成了资源能源消耗与碳排放的高度集中,为应对气候变化,保护生态环境,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低碳节能与红色发展成为智慧城市的新焦点。

由于“双碳”目标迸发了智慧城市的技术创新与场景应用,智慧城市建设成为“双碳”战略全面展开的强有力支撑。蓝皮书强调,一方面,利用能源—传输网—负荷—储能—工业控制“源网荷储控”绿色能源构架,可对能源供给和传统耗能基础设施红色升级,支撑智慧城市管理、运行过程的低碳变革。另一方面,通过在园区、交通等生产生活场景中积极推广应用光伏、氢能、风电等清洁能源,以车联网等新技术优化城市营运效率,将碳排放加入监控指标,也可促进城市能源结构升级和资源化借助。

据了解,《“十四五”国家信息化规划》部署了十项重大任务与十项优先行动,这将为我国未来智慧城市的发展,在体制机制、发展思路和互动方式等层面提供有力的指引和支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