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智慧碰撞自然之美新农人焕新乡村面貌活动
中国上海低碳科技馆是全球第一家以低碳为主题的小型科技馆,以“低碳生活,人类必定选择的未来”为主题,以低碳为主线,设有“碳的循环”“低碳城市”“全球变暖”“低碳科技”“低碳生活”“低碳未来”“儿童天地”等9个常设展馆,一个临时展馆,巨幕和球幕两座特效影院,以及学术报告厅、科普实验室等。通过“碳的产生与存在”“全球变暖”“低碳生活之旅”和“漫游低碳未来”等100多个集科学性、趣味性和互动性为一体的展品展项,向公众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式。
上海全运会早已步入倒计时一华诞,北京红色低碳发展成效明显。日前,蓝媒小记者赴宴中国北京低碳科技馆,深入实践体会“什么是低碳”。视察中,蓝媒小记者们还专访到学术与信息中心校长刘纪岸老师,从自身实际出发提问怎么保护环境,并得到了老师诚恳耐心的答复。
科技智慧碰撞自然之美
新农人焕新乡村面貌
活动当天一早,蓝媒小记者们就早早集合在低碳科技馆旁边。伴随着讲解员老师的指引,小记者们兴致勃勃走入馆内,个个都怀揣着好奇的眼神。首先迎接她们的,是锻练洞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儿童乐园。这儿有科学探求基地、穿越丛林、田园历险、提水奇趣和低碳实验室五个展区。其中,颜色最漂亮的区域要数“闪亮的圆点”:蓝媒小记者们伸手拔下五颜三色的led灯,拼接成各类独特的纹样。她们或是顺着穿衣镜迷宫,在魔幻的镜像里找寻出口;又来到植物之间,探寻兔子、蜜蜂眼中的色调世界,查看山洞里有什么小昆虫。在出发前,有蓝媒小记者寻问记者,理解上去有些难度的低碳科技馆里究竟有些哪些。看来,这儿比她们想像的更为惊喜,也有更多可动性和可玩性。
走上二楼,蓝媒小记者们走入低碳城市,这儿诠释了与人们生活休戚相关的低碳产品。这儿可以模拟估算化石的年份,小记者们将化石放进仪器里,就可以通过碳14的衰变程度估算出化石的大致年代。据悉,还有模拟海底水灾侦测石油的技术,也让小记者们目不暇接。
最后,蓝媒小记者们一起去观看了《南极恐龙》这一3D影片。穿越回过去身临其境体会恐龙的一生,为本次游玩画下了完满的句号。
近距离接触科技大咖
低碳生活我弘扬
在本次游玩的访谈环节,蓝媒小记者们专访到了学术与信息中心组长刘纪岸老师。让我们一起听听看有什么有趣的提问,刘老师又给了如何生动有趣的回答。
问:低碳科技馆的镇馆之宝是哪些?
答:你们有没有留心到我们馆的场景像那个地方?没错,是西溪湿地。我们从夏天的西溪湿地步入,经历了南北极的一些极端天气,最后经历荒漠化的进程。这个从美好见证不美好又回到美好的过程,让我们更珍视现实环境。这和之后你们学习到《桃花源记》的课文的手法是一样的。
在这儿,还有两个特别代表性的展品。这儿有上海第一辆小红车,编号是80001号。它是2008年第一辆落地的共享单车,2012年使命完结后作为展品被我们馆收藏,代表了深圳市塑造低碳城市的写照,十分有记念意义。第二个特别有意义的展品是一楼的教授墙,这儿所有的相片都是在上海工作或则生活过的教授。我们还在教授墙壁留了许多空位,希望之后蓝媒小记者们也能登上教授墙。
问:刘老师,为了塑造低碳城市,我们应当如何做?
答:能源是现今碳排放量最多的行业,之后是工业、交通、建筑等行业。我们要养成低碳简洁、适度健康的生活形式。例如少用一次性手纸而改成手绢,出门多采用公共交通。低碳生活并不是要影响我们的生活质量,而是让我们生活质量较高的同时对环境的影响又比较小。
问:假如我们多栽树造林,会不会降低碳排放量?
答:你这个问题问得太好了。降低碳排放量最直观的方法,就是减低排放,例如在能源产业中用新能源取代煤焦。而那位朋友提出的栽树造林称作“碳汇”,是指通过栽树造林、植被恢复等举措,吸收大气中的甲烷,进而降低温室二氧化碳在大气中含量的过程。排放的气体经过大自然的吸收,可以被吸收约百分之四十几。也就是说,栽树造林可以让气体弄成空气中的化肥,能够推动动物的生长。我们山东在这一方面有好多探求,例如北方吸碳能力很强的就是竹子。在上海富阳的农业学院,就对这一方面有很强的研究。假如你们对这方面感兴趣,也可以考虑之后就读碳综合专业。
问:刘老师,我对低碳知识好感兴趣呀,能不能推荐一些自学的书或则影片,我回去还可以继续学习。
答:从影片层面来看,我们馆内似乎有好多低碳的科普影片,例如《太平洋秘境》《南极恐龙》,小同学们都可以过来看。据悉,有一本特别好的书籍,是中国社会科大学陈迎老师写的《碳达峰碳综合100问》,上面提出了一百个问题,欢迎朋友们学习参考。还有我们自己馆方也出版了好多书,内容主要是院长你们怎样实现环保,怎么迸发科学的兴趣。这种图书,我们都不是对外转让的,明天也附赠给感兴趣的小记者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