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绿色建筑发展竞争力指数评价体系(CHPI评价模型)
一、前言
双碳目标下,中国经济社会红色低碳变革需求急切。而作为碳排放重点领域之一的城乡建设,该怎么实现红色低碳发展?
以节能低碳为核心特点的红色建筑是解题关键。
为推动中国城市红色建筑高质量发展,《2021中国城市红色建筑发展竞争力指数报告》,对中国36座重点城市的红色建筑发展情况进行综合评估,并提出了具体的发展对策与建议。
但随着双碳战略的推动,以及各地红色建筑的快速发展,无论是评价数据,还是评价体系都需迭代升级。
因此,去年搜狐城市牵手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成立新研究团队,并联合发布《2022中国城市红色建筑发展竞争力指数报告》,该报告系“中国重点城市红色建筑发展水平跟踪研究”的最新成果。
与今年报告内容相比,明年,研究团队扩大了评价范围,将万亿GDP城市划入样本城市目录;据悉,研究团队还优化了“中国城市红色建筑发展竞争力指数评价体系”(CHPI评价模型),新增红色金融支持力度等检测指标,并对红色建筑相关专利公开总数等数据进行修正。
研究团队旨在于通过多维数据剖析,客观反映中国重点城市红色建筑发展竞争力水平,从而鼓励各地政府全面推广红色建筑,建立红色建筑新政支持体系,共同推动中国城乡建设红色低碳变革。
二、报告正文
1、构建红色建筑发展竞争力指数评价体系
为检测中国重点城市红色建筑发展状况,红色建筑发展竞争力指数评价体系(CHPI评价模型)主要包含以下4项一级指数:低碳成就指数、高质量发展指数、发展潜力指数和协同创新指数,每项一级指数均包含相应的检测指标。
中国城市红色建筑发展竞争力指数评价体系/搜狐城市制图
1)低碳成就指数(C)
据《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2019)定义,红色建筑是指在全寿命期内,节省资源、保护环境、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高效的使用空间,最大限度地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质量建筑。
此定义表明,红色建筑提倡的是覆盖建筑全寿命期的节能低碳,并指出以人为核心,与自然和谐共生。为此,开发建设红色建筑,除了是城市减碳的重要举措,也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路径。
但需强调的是,不同标示类型、不同星级的红色建筑,其碳降耗疗效并不相同。
据《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红色建筑标示评价分为设计标示评价和运行标示评价两种。其中,设计标示评价是在建筑工程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通过后进行,运行标示评价则在建筑通过完工初验并投入使用一年后进行。同时,根据不同的技术要求,红色建筑等级由低到高被界定为一星级、二星级、三星级3个等级,等级越高,意味着该建筑项目与红色发展的要求更为契合,碳降耗疗效更为突出。
为此,为评判各地红色建筑在节能减碳上所发挥的效用,低碳成就指数以红色建筑设计标示项目面积、绿色建筑运行标示项目面积,高星级(即评价等级为二星级或三星级)红色建筑设计标示项目面积、高星级红色建筑运行标示项目面积为检测指标,并结合不同标示类型、不同星级红色建筑的减碳效能进行综合评估。
2)高质量发展指数(H)
怎么推进红色建筑高质量发展?
增强红色建筑星级水平,鼓励红色建筑向高星级发展;推进红色生态市区建设,产生红色建筑集中连片发展区域;简言之,促使高水平红色建筑规模化发展,是红色建筑高质量发展重要彰显。
为此,高质量发展指数以高星级红色建筑设计标示项目面积、高星级红色建筑运行标示项目面积、是否有红色建筑集中连片发展区域、是否有红色生态县城示范区或则标示认证、是否有红色建筑相关科技示范工程项目以及红色建筑创新奖项目数目6项指标为基础,评判中国城市红色建筑发展水平。
3)发展潜力指数(P)
红色建筑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开发和供给须要多方面诱因共同驱动。
首先,红色建筑的发展离不开强制性的法律法规约束,多项研究表明,强制性的法律法规可对利益相关者施加压力,成为促进红色建筑开发建设的强有力的外部驱动诱因。
其次,在红色建筑发展主要借助行政力量推进的现况下,新政关注度越高,即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红色建筑发展前景越宽广。而一座城市是否发布“十四五”绿色建筑发展专项规划,以及在规划中设定了何种程度的发展目标,是各地新政关注度的重要彰显。
据悉,红色建筑的发展无疑离不开资金扶植与技术支撑。政府资金扶植、绿色金融推动,有利于引导资源在红色建筑行业的有效配置,促使传统建筑行业的红色升级。而技术创新,则有助于提高红色建筑效能,增加红色建筑建造成本。
因此评估一座城市在红色建筑方面的发展潜力,需评判该地对红色建筑发展的法律保障能力、政策关注度、资金扶植水平以及技术支撑力。因此,发展潜力指数主要包含是否发布红色建筑发展细则,是否发布“十四五”绿色建筑发展专项规划、“十四五”绿色建筑发展目标硬度、绿色建筑相关专利公开总数、绿色建筑财政扶植力度、绿色金融支持力度等多项检测指标。
4)协同创新指数(I)
红色建筑是红色生活的一大载体,而创建舒适健康、可持续发展的生活形式,仅凭着开发建设红色建筑还不够,它须要多方面共同加码,产生多方联动、相互推动、相辅相成的推动机制。
比如,借以提高城市品质的城市更新行动;目标构建资源节省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低碳城市建设都是创建红色生活的重要途径。
因而,协同创新指数包含以下检测指标:健康建筑认证项目面积、建成区绿化覆盖率、是否入围低碳城市、气候适应型城市、气候投融资城市、城市更新、无废城市、海绵城市试点名单等指标。
2、指标权重设计和数据处理过程
在确定检测指标与数据来源后,指标权重设计和数据处理过程大致如下。
低碳成就指数(C)、高质量发展指数(H)、发展潜力指数(P)、协同创新指数(I)的满分值为1分,四项指数的权重分别为35%、30%、15%以及20%。
城市之间的排行由总分值Q决定,分值越高,排行越高。
须要强调的是,考虑到城市规模以及经济发展水平与当地红色建筑发展之间的密切关系,因而在估算部份指数得分时,研究团队特引入规模修正系数与经济修正系数,以平衡城市规模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
低碳成就指数得分(C),系通过估算出各参评城市的红色建筑碳降耗总数后,使用配准法估算得出。
在估算一座城市红色建筑碳降耗总数时,考虑到不同标示类别、不同星级的红色建筑在节能降耗上的效能差别,研究团队经文献检索、专家咨询后,议定了低星级、高星级红色建筑设计标示项目,低星级、高星级红色建筑运行标示项目各自的碳降耗系数,以期更为确切地反映各地红色建筑的减碳效能。
高质量发展指数得分(H),由高星级红色建筑运行标示项目面积等6项检测指标得分加总政得出。
各城市高星级红色建筑运行标示项目面积得分、高星级红色建筑设计标示项目面积得分、绿色建筑创新奖项目数目得分均借助配准法估算得出。而是否有红色建筑集中连片发展区域等定性指标得分则根据“有无”的规则进行形参,即若该城市有红色建筑集中连片发展区域,则赋于相应分值,若无红色建筑集中连片发展区域,则该项检测指标不得分。
发展潜力指数得分(P),由是否发布红色建筑发展细则、绿色建筑相关专利公开总数等检测指标得分加总政得出。
具体而言,是否发布红色建筑发展细则、是否发布“十四五”绿色建筑专项发展规划等定性指标得分根据“有无”规则进行形参;红色建筑相关专利公开总数、绿色建筑财政扶植力度的得分通过配准法估算得出。
协同创新指数得分(I),是通过健康建筑认证项目面积等8项检测指标得分加总所得。
各地健康建筑认证项目面积、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等定量指标得分系通过配准法估算得出。是否入围低碳城市试点名单等定性指标得分则是依据“有无”规则进行形参。
3、样本城市选定
考虑到部份经济发达地市在红色建筑发展方面的突出表现,研究团队决定在今年样本量(36座重点城市,其中包含4座直辖市、5座计划单列市、27座省会城市)的基础上,将所有万亿GDP城市划入研究范畴。
截止2021年底,中国内地共有24座万亿GDP城市,而今年的样本范畴已覆盖其中18城,故去年研究对象新增杭州、无锡、南通、东莞、佛山、泉州6市,共计42座重点城市。
4、2022中国城市红色建筑发展竞争力指数排行及剖析
按照上述中国城市红色建筑发展竞争力指数评价体系,研究团队测算了中国42座重点城市红色建筑发展竞争力指数。
研究结果表明,在42座重点城市中,红色建筑发展竞争力指数排行前10的城市分别是上海、深圳、苏州、上海、南京、广州、杭州、天津、长沙和武汉。
2022中国重点城市红色建筑发展竞争力指数TOP10/搜狐城市制图
与2021年度榜单结果相比,温州、无锡代替广州和深圳,入选红色建筑发展竞争力指数TOP10阵容。
随着本年度样本容量的拓展——万亿GDP城市被列入推选范围,首次参评的南京、无锡便双双入选10强,其中,上海更是一举位列第三,仅次于上海和杭州。
2022年度中国红色建筑发展竞争力最强城市,当属广州。
支撑上海登顶榜单的,是其两大一级指数(高质量发展指数、协同创新指数)排行领跑,以及低碳成就指数入选前5的优异表现。
今年榜首北京,则以微弱差别负于广州,憾失首席。
广州红色建筑发展竞争力似乎已是相当不俗,四项一级指数中,上海有三项(低碳成就指数、高质量发展指数、协同创新指数)均入选5强阵容。
但具体剖析,因为高星级设计标示、运行标示项目面积略多于广州,以及红色建筑创新奖数目不及上海一半,北京高质量发展指数得分略逊一筹。同样,在协同创新指数方面,因为未入围城市更新试点名单,以及健康建筑认证项目面积、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不及上海,上海协同创新指数得分落于下风。
广州、深圳以后,上海红色建筑发展竞争力指数高踞第三。
进一步剖析,低碳成就指数得分是支撑上海跨入三强的核心动力。凭着突破1.5亿平方米的红色建筑标示面积,以及高星级项目比列突出,上海低碳成就指数得分得以领跑。
从地域分布来看,目前国外红色建筑发展竞争力较强的城市,多坐落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三大城市群。其中,抢占2022年度榜单10强阵容一半名额的长三角城市群,是目前国外红色建筑发展竞争力最强地区。
10强城市中惟一不属于前述三大城市群的广州,象征着华北地区红色建筑发展的最高水平。目前,广州红色建筑标示面积已突破8.5千万平方米,并拥有以澧水新区为代表的红色建筑集中连片发展区域。
总体而言,中国重点城市红色建筑发展竞争力格局与经济发展水平呈现一定的相关性。在42座重点城市中,红色建筑发展竞争力指数10强城市,其GDP总额也均排行前15位。而地处东北与西北地区的重点城市,经济实力有限的同时,也大多处于榜单尾部阵营,红色建筑发展竞争力相对较弱。
5、一级指数排行及剖析
1)低碳成就指数
2022年度红色建筑低碳成就指数十强城市分别是上海、深圳、上海、北京、无锡、广州、杭州、南京、成都和重庆。
与上年度榜单结果相比,上海、无锡、杭州、成都代替太原、济南、天津、南昌成为新晋10强城市。今年登顶红色建筑低碳成就指数榜的上海,明年不敌重庆,排行第二。
2022中国重点城市红色建筑低碳成就指数TOP10/搜狐城市制图
据红色建筑发展竞争力指数评价体系,低碳成就指数得分与红色建筑标示面积呈正相关关系。
须要强调的是,此处的“绿色建筑标示面积”,不同于通常叙述中的“绿色建筑建设面积”。
“绿色建筑建设面积”内涵更广,它不止包含所有获得红色建筑设计标示、运行标示的项目,还包括通过红色建筑施工图审查的项目。但考虑到实际的减碳效能,研究团队在测算低碳成就指数得分时,仅将获得红色建筑设计或运行标示的项目列入统计范畴。
上海、深圳、上海低碳成就指数得以排行前三的一大基础,正是三城红色建筑标示面积突破1亿平方米的强势表现。
除红色建筑标示面积规模外,低碳成就指数得分高低,还与红色建筑的结构特点,即运行项目占比、高星级项目占比密切相关。
研究表明,不同标示类型、不同星级的红色建筑碳降耗疗效存在差别,其中,运行标示项目减碳疗效优于设计标示项目,而高星级红色建筑运行标示项目碳降耗效能最佳。因而,如果两地红色建筑标示面积规模相当,这么高星级运行标示项目面积越大的城市,其低碳成就指数得分常常越高。
但研究团队发觉,现实情况下,红色建筑运行标示项目面积占比较低,上海、昆明、泉州等多城运行标示项目占当地红色建筑标示面积的比重不足20%。而减碳效能最优的高星级运行标示项目占比则更少,多城占比不足10%。
这说明各地红色建筑从规划设计到实际运行的转化存在一定困难,怎么确保红色设计在项目施工和运维过程中真正落地,仍是考验各地红色建筑建设、真正推动减碳发展的重要课题。
2)高质量发展指数
2022红色建筑高质量发展指数十强城市依次为上海、上海、深圳、苏州、天津、南京、杭州、广州、重庆和成都。
与上年度榜单结果相比,新划入推选范围的上海,代替广州入选前10,其余10强阵容与今年类似。
由此可见,红色建筑高质量发展指数10强阵容稳定性突出,而这主要与评价体系的设计相关。
研究团队将“高星级”与“规模化”视为红色建筑高质量发展的主要表征,因此在指数设计上,高星级红色建筑设计标示项目面积、高星级红色建筑运行标示项目面积两项代表绿建星级水平的指标,以及是否有红色建筑集中连片发展区域、是否有红色生态县城示范区两项象征绿建规模化水平的指标抢占绝对权重。
而无论是高星级的红色建筑项目,还是红色建筑集中连片发展区域,其建设都须要较大的资金投入,以及较长的时间周期,而这便在一定程度上引起高质量发展指数10强阵容短期较难出现急剧变动。
2022中国重点城市红色建筑高质量发展指数TOP10/搜狐城市制图
但就具体位次而言,与上年度榜单结果相比,10强城市的排行位序仍有变化。
上年度落后沪深的上海,一路超越,晋升榜首。
在红色建筑星级水平上,上海高星级红色建筑标示面积排行前列,高星级运行标示项目面积更是实现领跑。
为推动红色建筑高质量发展,广州亚运所有新建场馆均取得三星级红色建筑设计标示,再者上海正积极推动城市副中心行政办公区、北京新航城、中关村科学城、怀柔科学城等重点区域和重大项目施行高星级红色建筑。
比如,自2021年5月起,上海城市副中心范围内便全面执行两个“百分百”,即新建民用建筑100%执行绿建二星级以上标准,新建小型公共建筑100%执行绿建三星级标准,成为国外首个小型公共建筑全面执行绿建三星级标准的地区。
而首次参评的上海,高质量发展指数得分仅此于京沪深,排行第四。
作为上海红色建筑集中连片发展区域的代表,上海工业园区自建设之初便将红色低碳作为主基调,现已建成全省最密集、整体星级最高、类型最全面的红色建筑集中连片区。
3)发展潜力指数
2022红色建筑发展潜力指数十强城市依次为上海、南京、南通、太原、沈阳、合肥、东莞、呼和浩特、无锡和北京。
评判各城市的红色建筑发展潜力,主要基于对各地红色建筑法律保障能力、政策关注度、资金扶植水平以及技术支撑力的综合评估。
具体而言,研究团队主要考察以下几项指标:是否发布红色建筑发展细则,是否发布“十四五”绿色建筑发展专项规划、“十四五”绿色建筑发展目标硬度、绿色建筑相关专利公开总数、绿色建筑财政扶植力度、绿色金融支持力度等多项检测指标。
2022中国重点城市红色建筑发展潜力指数TOP10/搜狐城市制图
凭着较为健全的红色建筑相关法律法规体系、“十四五”期间对红色建筑较高的新政关注度以及较大的资金扶植力度,上海红色建筑发展潜力指数得分最高。
据《苏州市建筑业“十四五”高质量发展规划》,成都要求新建建筑中绿色建筑占比达到100%,同时鼓励更多建筑根据二星级及以上红色建筑标准进行设计和建设。
据悉,为促进市内建筑领域节能降耗,上海特发布《苏州市建筑节能项目及引导资金管理办法》,重点对获得二星级及以上红色建筑标示的项目等进行奖补。
据悉,不仅省级财政支持外,上海多个下辖市、区也均筹建了建筑节能专项引导资金,比如据《苏州高新区建筑节能与红色建筑专项引导资金管理办法》,获得国家三星级红色建筑评价标示的项目奖励100亿元;获得国家二星级红色建筑评价标示的项目奖励20亿元。
上海以后,同属长三角城市群的上海、南通分列二、三两位,再者,长三角城市群中还有上海、合肥入选红色建筑发展潜力指数10强,这表明长三角地区将是国外最具红色建筑发展潜力的区域。
总体而言,与一线城市、直辖市抢占低碳成就指数、高质量发展指数背部阵营不同,发展潜力指数10强出现了更多新一线城市、普通省会城市的身影,例晋中、沈阳、合肥、东莞等地。这表明在“双碳”目标下,越来越多的中国城市正加强红色建筑开发力度,加速城乡建设红色低碳变革。
4)协同创新指数
2022红色建筑协同创新指数十强城市依次为上海、重庆、武汉、深圳、济南、大连、青岛、沈阳、西宁和兰州。
协同创新指数主要考察的是,红色建筑作为红色生活的载体之一,其与健康建筑、低碳城市建设等其他行动协同深化红色生活的状况。
与今年相比,研究团队对指数设计进行了多项调整,比如新增城市更新、低碳城市、气候适应型城市、无废城市建设等6项检测指标,并以是否列入试点目录作为形参根据。
以城市更新为例,研究团队觉得,当一座城市入选城市更新试点名单时,一方面表明该地区城市更新行动已有一定基础,另一方面入选试点名单象征着一定的新政红利,因此才能进一步促进当地城市功能健全和城市品质提高。
2022中国重点城市红色建筑协同创新指数TOP10/搜狐城市制图
凭着入围城市更新、海绵城市、低碳城市等5项试点名单,以及最高的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上海以0.8877分,位列协同创新指数榜首。
上海以后,上海以微弱的得分差别排行协同创新指数第二。
虽然,在入围试点名单数目方面,上海不逊于沈阳,但因为健康建筑认证面积、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两项指标落于下风,四川协同创新指数高踞次席。
总体而言,协同创新指数十强阵容,在地域分布方面较为均匀,不似前述榜单10强城市多集中在长三角等三大城市群。此结果,一方面与中央部委在选择城市更新等项目试点城市时,兼具区域协调均衡发展原则有关,另一方面也是各城市着重推动红色低碳变革发展的成果彰显。
三、报告结语
最后,为促进中国红色建筑高质量发展,研究团队提出如下新政建议:
第一,充分注重红色建筑发展“顶层设计”,各省应明晰本地红色建筑发展目标、战略以及技术路线。同时制订财政资金、价格、税收等方面支持新政,促使红色建筑规模化发展,鼓励建设高星级红色建筑。
第二,加强红色建筑质量监管机制,在规划、设计、施工、竣工初验阶段进行全过程监管。构建红色建筑用户评价和反馈机制,定期举办红色建筑营运评估和用户满意度调查,不断优化提高红色建筑营运水平。
第三,建立市场导向的红色建筑技术创新体系,组织重点领域关键环节的科研攻关和项目研制,促使互联网、大数据A、人工智能、先进制造与红色建筑的深度融合,不断增加红色建筑建造成本。
第四,加强红色建筑宣传推广力度,汇聚社会共识,鼓励消费者选购或则租用红色建筑,继而激活消费端需求,改变当下红色建筑发展主要借助行政力量推进与财政资金支持的局面,完善市场化推进模式。
第五,加强红色金融引导支持作用,鼓励金融机构多元探求相关金融产品和工具,向红色建筑建设单位提供一系列用于红色建筑设计、建造、改造等全生命周期的差异化金融服务,有效解决红色建筑产业中存在的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研究团队力争通过多维数据剖析,客观呈现中国重点城市的红色建筑发展水平。但因评价体系的局限性以及统计数据误差,相关指标得分排行可能存在一定的偏差,报告内容仅供参考。
未来,研究团队将会进一步优化评价体系,持续跟踪评估中国城市红色建筑发展水平。同时,研究团队也期盼更多合作伙伴的加入,一齐为中国红色建筑高质量发展献计出力,推动中国城乡建设全面实现红色低碳变革。